“中医疼痛靶向疗法”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具体体现在简、便、验、廉、捷等方面,而且临床运用范围甚广,疗效确切,尤其对老幼及虚弱之体、不能服药之证、不肯服药之人、攻补难施之时,运用疼痛靶向治疗更显其长。
仅《中医痛证诊治大全》和《中西医临床疼痛学》所载的各种外治疗法和方药即涵盖临床各科疼痛。中医非药物靶向止痛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正骨、指压、拔罐、竹筒、牵引、结扎、埋藏、放血、咂吸、冰敷、泥敷、水疗、针刀及微创等;中医疼痛药物靶向止痛疗法,包括热熨、冷敷、湿敷、蜡敷、药栓、膏药、药枕、药垫、吹药、滴药、熏蒸、药浴、药酒、蛇毒、蝎毒、蜂毒、脐疗、注射、中药灌肠、㗜鼻、滴耳、吹耳、滴鼻、吹鼻、滴眼、擦牙、烟雾、舌下含化、肛门给药、阴道给药等。
常用靶向止痛剂型,包括外用膏剂、散剂、锭剂、栓剂、酒剂、酊剂、贴敷剂、油剂、气雾剂、膜剂、离子透入剂、注射剂等。其中仅常用的贴敷剂就有泥剂、浸剂、散剂、糊剂、饼剂、丸剂、锭剂、膏剂(煎膏、药膏、膏药)等。
除了口服药物,中医疼痛靶向疗法尚有滴耳法、吹耳法、滴鼻法、吹鼻法、滴眼法、擦牙法、烟雾法、舌下含化法、脐部给药法、熏蒸浴洗法、肛门给药法、阴道给药法等。
这些极其丰富的靶向止痛疗法、剂型、给药途径,具有运用范围广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易于运用等特点,是中医疼痛临床治疗的一大优势。
中医疼痛靶向疗法适应猝痛的临床特点,系“应急止痛”的重要举措。许多外治疗法如针灸法等,多属于“中医药适宜技术”,每获针到痛除之效,其“简、便、验、廉”,便于运用和推广,作用快捷,因而收到独特的疗效。
中医疼痛靶向疗法随时可用,易于及时治疗。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压力大,故颈肩腰腿痛、骨关节痛,以及急性扭伤、拉伤的人群日渐增多。据调查,这些疾病中真正能及时治疗的患者只有15%。治疗疼痛应科学应对,因此治疗疼痛轻症应首先使用中医疼痛靶向疗法。
中医疼痛靶向疗法可以降低口服药用量,增加安全性,减少经费,可谓“一举三得”。在很多情况下,用药越多,时间越长,产生的副作用就越大。中医疼痛靶向疗法直接作用于局部,有利于减少口服药的用量,有些患者甚至不用服药,可以避免许多祛邪止痛药损伤脾胃等副作用。因此,从医疗安全和节约用药、减少经费角度出发,也应首先考虑使用中医疼痛靶向疗法。
中医学的治疗思想重视整体,中医疼痛靶向疗法虽然强调局部的治疗作用,但其中的内服药物疗法、外治疗法、针灸疗法等,通过多环节、多个靶点的综合治疗,其疗效已不仅是“靶点”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改变机体气血阴阳失调的内环境,逆转病理过程,实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
非药物外治靶向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竹筒、牵引等疗法,几乎无副作用;药物外治靶向疗法,如热熨、冷敷、湿敷、蜡敷、药栓、膏药、药枕、药垫、吹药、滴药、熏蒸、药浴等,副作用也很少见。由于中医疼痛靶向疗法施术于体表,透过皮肤、黏膜的渗透作用取得治疗效果,因此,该疗法较内服疗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并且可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诚如《理瀹骈文》所说:“外治法治而不效,亦不致造成坏症,尤可另易他药而收效,未若内服不当则有贻误病机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