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靶向疗法是以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等疗法作用于“靶点”,多环节、多靶点治疗各种疼痛,或依据药物的性味归经,选取适当的中药,灵活选用内服法,使药力直达病所之“靶点”,以提高疗效的治疗学体系。疼痛靶向治疗系西医学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疗法,即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而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使药物进入体内特异部位而发生治疗作用。其优点是定向精确,治疗的针对性强。本书借鉴西医学这一治疗肿瘤的思路,并经作者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创建了“中医疼痛靶向治疗学”。
中医疼痛靶向疗法的形成源远流长,从中医外治疗法角度来看,其萌芽于原始社会,奠基于先秦,发展于汉唐,丰富于宋金元,成熟于明清,提高于现代。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已产生了多种外治法,如热熨、外敷、砭石、针灸、推拿、包扎、止血等。《黄帝内经》已有内病外治的记载,如谓:“内者内治,外者外治。”书中所记载的外治技术有砭石、九针、焫、导引、按摩、灸、熨、渍、浴、蒸、涂、嚏等,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其后历代医家著作中多有涉及。至清代中叶,《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相继刊行,至此外治理论趋向成熟,中医外治的发展也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伤寒论》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粉身等法。《太平圣惠方》记载有淋渫、贴、膏摩等法。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用外治技术共有27种之多,其“变汤药为外治,实开后人无限法门”。明清时期,外治技术日趋成熟,如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正骨手法与外固定器具是中医外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外治的应用颇为广泛。清代吴师机著《理瀹骈文》,集《黄帝内经》至清外治技术之大成,做了一次划时代的实践总结,对外治方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讨,完善了中医传统外治学术理论,提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内病外取,须分三焦论治。”他还提出了三部应三法的外治体系,即“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膏药用药,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申明了内治外治之义,不仅为外治学术理论的系统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对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新,中医外治疗法日趋丰富,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人们中医外治疗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制出许多新的外治疗法和仪器,如超声雾化吸入法、超声药物透入法、中药电离子导入法、激光疗法、磁疗法等,借助声、光、电、化、磁的能量,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延伸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外治技术,提高了外治疗法的疗效,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医外治疗法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外治疗法治疗各种疼痛,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日臻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弥足珍贵的是,多种中医外治疗法皆可广泛用于各种疼痛,且疗效可靠,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疼痛靶向治疗学的疗法与给药途径。本书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系统总结、探讨了将这一独特疗法广泛应用于疼痛临床的学术、临床创获,进而提出了“中医疼痛靶向治疗”观。《备急千金要方》中曰:“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多“靶点”治疗各种疼痛,则痛必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