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疼痛靶向治疗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精、准、速”止痛为特色的学术专著。疼痛多急,剧烈或持续的疼痛每可致患者精神和肉体损伤,甚至有厥脱之险。中医学对疼痛的靶向治疗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药物外治、非药物外治等,且治疗途径甚为广泛,具有简、便、验、廉等优势,是治疗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尤其对危重病及不便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病更能发挥独特疗效。然而有关学术理论和极为丰富的靶向外治疗法皆分散在诸多文献之中,尚未形成学术专著。本书在《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疼痛病精要》所创立的“中医疼痛靶向疗法”基础上,全面系统探究中医疼痛靶向疗法的学术理论和诊疗经验,力求熔古铸今,取精求新,突出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着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更好地服务临床。为此,我们组织了以“韦绪性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设立在安阳市的“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工作室”“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为主体的编写团队,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编写了这部《中医疼痛靶向治疗学》。全书以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为指导,注重中医药学术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在充分吸收相关基础理论及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适度融汇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和非药物外治高科技研究成果,以适应中医临床靶向止痛的时代新需求。
本书作为一部以创新性、实用性为特色的学术专著,从编写大纲、目录、编写体例到样稿、全稿,均经编委会成员反复论证,不断修改完善,重点提高内在质量,尤其根据中医学靶向止痛的特点,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重点论证,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择优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在写作方法上,既注重创新,又适当引用经典文献,做到言之有据,使本书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以期有利于读者掌握有关基本理论和有关技能,进而提高诊疗水平,促进中医疼痛学的传承与发展。本书编写内容力求较好地体现纲目分明、重点突出等特色。全书以笔者主编的《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及主审的《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辨治疼痛病精要》为主要依据,共设三篇。基础篇共分五章,分别详细介绍中医疼痛靶向疗法的概念及形成,中医疼痛靶向疗法的优势;中医疼痛靶向疗法的理论基础,即经络病机、气血病机、脏腑病机、六淫病机与疼痛靶向疗法的关系;疼痛病机六论,即不通则痛论、不荣则痛论、不通不荣相关论、不平则痛论、诸痛属心论、久痛入络论;疼痛辨证原则,分别叙述辨表里、辨虚实、辨寒热、辨气血、辨病位、辨病势;疼痛论治步骤,即“抓主症,从标止痛;辨病性,从本治痛;防复发,杂合以治”。疗法篇包括中医非药物靶向止痛疗法、中医药物靶向止痛疗法等,重点介绍依据可靠、疗效确切、实用性强、便于操作的中医疼痛靶向止痛疗法。对每一个疗法主要介绍其基本概念、运用范围、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中医疼痛靶向治疗虽以传统疗法为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外治疗法如磁疗、热疗、电疗、针刀疗法等不断涌现。因此,疗法篇的编写适度融汇了现代新疗法,并言之有据,注重规范。尚需指出,对于某些禁用或稀缺中药,如穿山甲、麝香、牛黄等,本书运用了代用药品。疾病篇选择临床各科60余种常见疼痛病,按疼痛部位分章、节,进而从病的角度分别概述中、西医关于该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医学的范畴、病机、病位、病性、治法等,为全篇奠定理论基础。本篇分三步详述辨证论治步骤:一是介绍“抓主症,从标止痛”,选择疗效可靠、便于操作的中医靶向止痛疗法,一一详述,速止其痛;二是“辨病性,从本治痛”,即在从标止痛,缓解疼痛的基础上,对各证型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三是“防复发,杂合以治”,主要为养生、护理等相关内容,如饮食、运动、情志、禁忌、膳食、生活起居等的综合调摄。本书中处方组成及药物用量均为作者临床使用剂量,仅供参考,尤其是部分处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中药一般规则有出入,请读者遵医嘱使用。
《中医疼痛靶向治疗学》的编写是对中医疼痛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限于我们的学术、临床水平及时间,加之资料所限,书中不妥与疏漏之处诚恐难免,恳请诸位同仁及广大读者惠予指正。本书承蒙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全国著名中医疼痛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刘长信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全国著名中医疼痛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主任委员唐学章教授惠予赐序,全书编写的内容还受益于一些书刊,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韦绪性
2024年9月于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