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节
中药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疗法是以中药液从肛门灌入,并保留在结肠,通过肠黏膜的吸收以治疗疾病和保健的方法。中药灌肠疗法历史悠久,如《伤寒论》用“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这是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最早记载,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该法具有润肠通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癥散结等作用。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上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肃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起到整体的治疗作用。中药灌肠不经过上消化道吸收,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避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大部分药物不经过肝脏代谢,降低了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患病处药物浓度增高,治疗作用加强;直肠给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率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

一、适应证

中药灌肠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许多疾病:慢性炎症,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镇静或治疗高热症;减轻外科术后并发症;痔疮等。

二、禁忌证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禁用生理盐水灌肠;肝昏迷患者忌用肥皂水灌肠;水、钠潴留者禁用生理盐水灌肠;急腹症患者、消化道出血患者、妊娠妇女禁用本法。

三、操作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治疗盘、注射器、灌肠筒或输液器1套、弯盘、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一次性医用手套、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输液架等,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关好门窗,调节室温,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二)体位选择及肛管置入

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臀部充分暴露并移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小枕垫于橡胶单下抬高臀部10cm。肛管插入深度根据疾病种类和病变部位而定,一般成人插入10~30cm,儿童插入5~7.5cm,婴儿插入2.5~3.5cm。如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深度以15~20cm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cm;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插入深度应达10~20cm,采取右侧卧位。

(三)药液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准备药物,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或过高可引起肠道异常蠕动,或造成肠黏膜损伤,影响药液在肠道内的吸收。根据药物性质、患者年龄及季节来确定药液温度。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为宜;清热利湿药温度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药、温中散寒药的温度以38~40℃为宜。老年人灌肠时,药温宜偏高;冬季药物温度宜偏高,夏季药物温度可偏低。

(四)灌肠方法

1.灌肠准备

用注射器抽取适宜温度的药液(或置入灌肠筒内),连接肛管,取少量液状石蜡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将弯盘置于患者臀部下方。

2.缓慢灌肠

将臀部分开,暴露肛门,持血管钳夹住灌肠橡胶管前端轻轻插入肛门(视病情而定深度)。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灌肠筒内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注入时间宜控制在15~20分钟。

3.注射温开水

药液灌肠完毕,夹紧橡胶管,分离注射器,抽取5~10mL温开水从橡胶管缓缓注入(或直接将温开水10mL注入灌肠筒内滴入)。

4.拔出橡胶管

分离注射器,抬高橡胶管,反折或捏紧橡胶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用卫生纸包住橡胶管前段,拔出橡胶管放于弯盘内。

5.患者静卧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令患者屈膝,抬高臀部,保持该卧位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巾,嘱患者再静卧1小时以上。

(五)灌肠异常反应及处理

1.橡胶管闭塞处理

药物滴入时,如出现闭塞而液体进不去,可转动橡胶管或将橡胶管稍拉出一段,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渣闭塞导管。若灌肠液滴入不畅,可能橡胶管出口被粪块堵塞或紧贴肠壁,可挤压或移动橡胶管。

2.灌肠过程中异常反应处理

灌肠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腹痛、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处理。

3.灌肠后异常反应处理

患者灌肠后,如有腹胀感或排便感,嘱其侧卧休息,上提肛门,尽量不要运动,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4.灌肠后第一次排便的观察及处理

患者灌肠后第一次排便,须观察大便色、质、量、次数,如有特殊腥臭味,或夹有血液、脓液等,应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并做记录,报告医生。

(六)常用方药

1.常用灌肠药物

常用灌肠药物包括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解毒药、行气活血药、活血化瘀药等。

(1)解表药:如紫苏叶、羌活、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等。

(2)泻下药:如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番泻叶等。

(3)清热解毒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败酱草、大青叶、白头翁、苦参、连翘等。

(4)行气活血药:如柴胡、木香、香附、三棱、莪术、片姜黄等。

(5)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当归、川芎、丹参等。

2.常用灌肠方剂

(1)大承气汤加减:用于肠梗阻的治疗。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水煎取药液2000mL,每次给予1000mL。可反复灌洗,每次间隔1小时为宜,每次插入肛管的深度应较前一次适当延长。

(2)血府逐瘀汤加减:用于盆腔炎的治疗。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土茯苓、绵萆薢、川牛膝、川芎、赤芍、枳壳、甘草、柴胡等,浓煎取药液200~300mL,取保留灌肠。按月经周期操作,每次月经前8日开始灌肠,每天1次,7日为1个疗程。

(3)白虎汤合承气汤加减:用于外感性高热的治疗。药用生石膏、知母、柴胡、生大黄、羌活、芒硝、枳实、生甘草等,浓煎取药液200~500mL,待温后直肠给药,每日1次。

(4)葛根芩连汤加减: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药用葛根、甘草、黄芩、黄连、生大黄、枳壳等,水煎取药液300mL,保留灌肠,每日1~3次。

四、注意事项

1.做好灌肠准备

患者在灌肠前排空大小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插管前排净肛管内空气,防止空气灌入肠道而引起腹胀;配制灌肠液时,应避免使用对肠黏膜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

2.注重灌肠细节

为促进药物吸收,插管不宜太浅,以免引起排便反射而达不到药物保留目的;为确保药液保留时间,一次性灌肠不宜超过200mL;一般应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要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ckiPVo219C3OmncZv7mDSc7KI+Zj1j9QHoXt63PmC06BT8nqlCSK0BPXLUPacZ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