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药疗法是将药物制成液体后,滴入某一部位的用药方法,通常有滴鼻、滴眼、滴耳等方法。
化脓性中耳炎,鼻腔、鼻窦、鼻咽部疾病,咽喉炎气管切开术后,头痛,小儿高热。
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对药物过敏。
鼻内滴药,务必使药液能遍布全部黏膜,若滴药方法不当,可能会使药液流入咽喉,故滴药前应先擦净鼻涕。
1.仰卧法
患者仰卧,头悬垂于床沿外或肩下垫枕,头部尽量后仰,鼻前孔向上或将头偏向滴药侧肩部。这种体位可避免药液流入咽喉,向每侧鼻腔内滴药3~5滴,立即捏住两侧鼻孔,头向前下低垂,再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鼻翼,使药液流向鼻腔深处,分布鼻腔各部,让患者用嘴呼吸,静卧3~5分钟,再坐起,使药液在鼻腔内保留的时间长一些,以利于药液与鼻黏膜充分接触。
2.坐位法
患者取坐位,头靠椅背并尽量后仰,然后滴鼻,其余步骤同仰卧法。
3.侧头法
患者向患侧侧头,向下垂,滴药,余步骤同仰卧法。
1.准备
滴眼药水前先洗手、洗脸,将眼周围护理干净。
2.操作方法
患者头部后仰,一手扒开眼睑,另一手将眼药水放在眼睛上方,滴下眼药水。注意眼药水瓶不要碰到眼睛、眼睫毛或手。按照说明书用量,一般滴2~3滴。
3.避免药液流入口中
滴完药物后眨眨眼睛,使眼药水均匀分布,用手捏住鼻泪管开口处,避免药液流入口中,然后闭眼并转动眼球,休息5~10分钟。
1.滴耳剂准备
滴耳剂一般以水、酒精、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为溶剂,对耳道起清洁、消炎、收敛等作用,主要用于耳道感染或疾患。
2.方法
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患耳朝上,操作者先用小棉签清洁患者耳道,抓住耳垂,拉向后上方,使耳道变直,以方便滴耳。参阅说明书用量滴药。
3.滴耳后观察
滴耳后稍事休息5分钟,更换另一耳操作。注意观察滴耳后是否有刺痛或烧灼感。
声带滴药可采用直接滴药法和间接滴药法。准备额镜,喉镜,酒精灯,纱布,喉喷雾器,注射器,麻醉剂,地塞米松,麻黄素等。
1.直接滴药法
患者取坐位,上身稍前倾,头稍后仰,张口,伸舌,操作者用纱布包裹患者舌前1/3处,避免下切牙损伤舌系带,用左手拇指和中指捏住舌前部,把舌拉向前方,食指推向上唇,抵住下列牙齿,固定好,将额镜的光线通过间接喉镜对好,看清咽喉部和声带状况,确定好水肿及炎症位置,定好位。操作者右手持喷雾器,将麻醉药喷向咽部及咽后壁,患者感觉麻醉到位后进行下一步操作。嘱患者向前下方自拉舌头,操作者左手持间接喉镜,右手持滴药器,嘱患者发“依”音,待声带完全闭合,将药液滴入局部。咽喉部敏感者,可采用间接滴药法。
2.间接滴药法
如气管切开术后滴药法,常用药物有生理盐水、沐舒坦、地塞米松针、无菌生理盐水、糜蛋白酶、抗生素等。将药液加入250mL生理盐水,经输液泵推注。输液器连接生理盐水,先排尽空气,放入输液泵中,将输液针头直接注入一次性吸氧管的塑料管壁内,随氧气气流吸入呼吸道,氧气管从气管切开处应插入8cm,药液达到总气管分叉,针柄处用胶布适当固定。根据气道湿化情况和痰液的黏稠情况调整速度。
1.滴药准确
避免将药滴到气管,以免引起呛咳或喉气管痉挛。
2.观察患者
滴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血压和呼吸,若有不良反应或过敏,应及时停药。
3.掌握滴药时间
滴多种药物时注意间隔时间。
4.慎用麻醉剂
小儿、孕妇、老年重病者,运用麻醉剂应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