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药疗法是中医学特色传统疗法之一。它是将不同功效的药物,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托毒排脓、凉血止血等药物,制成极其细微的粉末,直接或借助一定的工具喷吹于患处局部,使药物直达患处而达到治疗之目的。本法一般用来治疗咽、喉、口、唇、齿、舌、耳等疾病,具有用药省、使用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历代医家都较重视本法,吹药疗法的应用最早见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多首吹喉用的方剂,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制了喉症散、玉钥匙散等喉科吹药方剂。
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掘、整理和提高,目前吹药疗法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法的常用制剂有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通关散、西瓜霜等。西医学认为,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鼻腔黏膜及耳道可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通过药物对鼻黏膜的刺激,促使患者打喷嚏以治病。如中暑、晕厥、热盛神昏等患者,从鼻腔吹入通关散,刺激鼻黏膜取嚏以通关开窍。
1.咽喉疾病
咽炎、喉痹、喉痈、喉风、喉瘖、白喉等。
2.口唇疾病
口疮、鹅口疮、口糜、唇疔。
3.牙齿疾病
牙痛、牙龈疮、牙宣、牙疳、马牙。
4.其他
扁桃体炎、中暑、晕厥、热盛神昏等闭证。
药物过敏者、意识障碍不能配合者、鼓膜穿孔者禁用吹耳法。
治疗盘、药物、喷药器、压舌板、电筒、消毒长棉签、纱布、清洗溶液、治疗碗。必要时备镊子、弯血管钳、开口器、鼻窥器、耳镜、额镜。清洗溶液(包括口腔及咽喉部所需溶液)同口腔护理;鼻、耳部用生理盐水或1%~3%双氧水溶液。
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至患者身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向患者简单解释操作流程;根据吹药部位,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如口腔、咽喉喷药取仰卧位,耳、鼻喷药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协助患者漱口,如有分泌物,应用棉签擦干净;鼻腔、耳道应用此疗法前,应进行常规清洗,以棉球蘸干,确定无分泌物后再用药;再次核对所用药物,将药末装入喷药器内;口腔、咽喉喷药时,嘱患者洗漱口腔后,端坐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开口查清病位,左手用压舌板压低舌根部,嘱患者暂屏气,右手持喷药器迅速均匀喷药于患处,嘱患者闭嘴半小时后再进食或饮水;吹耳时,先清洗、拭净耳道,将喷药器的长嘴轻轻插入外耳道,对准患处,以手指捏压粉器囊,用气流将药粉撒于患处;鼻腔吹药时,先清洗鼻腔,然后嘱患者暂时屏气,随即将药粉均匀喷洒于患处;吹药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反应;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清理消毒用物,洗手。
吹药部位应清洗干净,无分泌物;吹药时动作应轻柔敏捷,药末要均匀撒布于整个病变部位,为了促使病灶局限,患处周围也应喷及;口腔、咽喉吹药后半小时不要喝水、进食和吞咽,以提高疗效;小儿吹药时禁用玻璃器具,以防咬碎伤及皮肤;吹药时气流不宜过大,以防药末吹入气管引起咳呛;用通关散吹鼻取嚏时,药末不宜过多,以取嚏为度,吹药后若患者无反应,可再次吹入,以得嚏为止;喷粉器头每次用后均需清洁后灭菌处理,以防交叉感染;治疗期间,禁食辛辣、鸡、鸭、鱼、虾食品,戒烟酒,多饮白开水,多食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以促进身体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