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取自天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独特的药物资源。入药部位有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等不同,多种成分共存于一体,每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是其治疗疾病产生多靶点、多途径的根本所在。中药靶向治疗以四气、五味为基础,具体体现于药物的升降沉浮及归经等方面。四气即寒、凉、温、热四种药性。温、热属于阳的性质,温的程度次于热;寒、凉属于阴的性质。根据药物性味归经的不同,临床可灵活选择,使其作用于机体不同的病变部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达到治疗之目的。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只有一种药性,但可以有一种或多种药味,味相近则功效相近,味相异则功效不同,味越多则功效也就越多。当然,药物功效越多,其作用于机体的靶点就越多。中药靶向治疗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引经药的应用,引经药是归经与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药可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其二是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或熏或敷或熨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而缓解诸多疼痛。
手少阴心经病变,可选用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病变,可选用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病变,可选用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病变,可选用羌活;手太阴肺经病变,可选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病变,可选用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病变,可选用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病变,可选用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病变,可选用柴胡、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病变,可选用连翘、柴胡,其中上焦病变选地骨皮,中焦病变选青皮,下焦病变选附子;足厥阴肝经病变,可选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病变,可选用柴胡、青皮等。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钩藤、水牛角;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项强选葛根、白芍、细辛;肩背痛选羌活、黄芩、桂枝、葛根;胸部挤压痛选香附、枳壳;胁痛选柴胡、郁金;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者,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姜黄、白芍、鹿含草、忍冬藤、天仙藤;背痛选羌活、防风,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加狗脊、鹿角胶;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露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续断、狗脊;腰痛通用补肾药,肾阳虚可选巴戟天、鹿角胶、狗脊、杜仲、续断,肾阴虚可选山茱萸、熟地黄、熟首乌;腰骶部痛选择续断、伸筋草、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延胡索;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五加皮、杜仲、白芍等;足跟痛选木瓜引经,属湿热下注者,合用四妙丸。此外,关节痛加松节、乳香;肌肉痛加桑枝、桑寄生;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桑枝、桂枝等;周身骨痛选当归、威灵仙。
药物除口服外,常通过外治疗法作为给药途径。《理瀹骈文》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药物内服、外用都能起到调理整体的作用,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本法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和局部熏洗法。全身熏洗法又称沐浴法,是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注入浴池或浴盆内,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的一种方法。一般沐浴15~30分钟,浴毕用温清水冲净,再用干毛巾拭干。局部熏洗法包括手熏洗法、足熏洗法、头面熏洗法、坐浴熏洗法及其他部位熏洗法。一般要选定用药处方,准备好毛巾、脸盆等用具,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倾入盆中,先用药液蒸气熏,待药液不烫手时,将患处全部浸入药液中洗浴。每日熏洗1~2次,每次20~30分钟,其疗程视病情而定。
熏洗疗法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散寒、疏风解表、解毒消肿、燥湿止痒等作用,适用于血瘀、寒凝、热壅、湿热蕴结所致的疼痛,以及跌仆损伤疼痛。临床应用时要针对疼痛之特点、部位,选择适当的熏洗药物和方法,药液温度要适当,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防止烫伤。如有创口,熏洗后可常规换药。
敷法是用纱布蘸药液敷患处,也可用发热或发冷的物体放置在人体特定位置上来治疗疾病。敷法有湿敷、热敷、冷敷之分。
1.湿敷
将药物用水煎煮,或用95%酒精浸泡5~7日,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敷患处,1~2小时或3~5小时换药一次。此法具有渗湿止痒、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疮疡、皮肤病之疼痛。
2.热敷
将药物加热后用布包好放置于患病部位,或将纱布垫浸泡在药液内,捞出挤去多余的水,置于患病部位持续热敷,每次30~50分钟,每日1~2次;亦可用热水袋、热毛巾、热砖外敷,或取姜、葱、盐等加热后,用布包裹,放在患处热敷。此法有温经活血、散寒除湿、消肿止痛之功,主要用于风寒湿痹、胃脘冷痛、腹痛等。
3.冷敷
将冰块、冰帽敷于患处,每次20分钟左右;若使用冷巾、冰袋等冷敷,则应4~6分钟更换一次,并延长冷敷时间至30分钟。冷敷完毕后,用干毛巾将皮肤擦干。此法可起到降温、止血、止痛及防止肿胀等作用,多用于实热证疼痛及外伤初期疼痛。
临床操作时,要注意根据病情适当选用诸敷法。热敷要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冷敷要注意观察患处皮肤的反应,如出现紫斑、水疱或疼痛更甚,应立即停止操作。有伤口者或在眼部进行冷敷、热敷时,要做到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熨法是利用药物或其他传热的物体,经过加热处理后,放在人体表面一定部位上,做来回往返或旋转移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熨法是借助温热之力,或使药力透表入里,从而起到舒筋活络、行气消瘀、温中散寒等作用,以缓和疼痛,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寒性疼痛、风湿痹痛,以及痰浊、血瘀、气滞所致疼痛。热证疼痛及出血性疾病禁用此法。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操作时应逐渐加热,以防骤热引起不良后果。本法又可分为砖熨、盐熨、药熨等多种。
1.砖熨
将砖块放在炉上烧至烫手,用厚布包好,置于患部熨之(治疗部位垫3~5层布,以防烫伤)。热度降低后再换一块热砖,可反复多次熨之。
2.盐熨
将食盐放于锅内,以文火烧至热烫,取一半放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在疼痛部位来回热熨,待冷后换另一半热盐装入袋中,交替使用。每日治疗1~3次,每次约40分钟。
3.药熨
药熨多采用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等芳香性味药物研末,加热酒、醋等炒热后以布包或装袋,置患部熨敷,或在患部往返推移,使皮肤受热均匀。温度过低则更换,可反复多次熨之。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疗法,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等治疗效果。适用于疮疡、跌打损伤、烫伤、烧伤、虫咬伤、痔瘘等病引起的疼痛。婴幼儿及颜面部禁用。其剂型有水剂、膏剂、酊剂、油剂等。
贴药法又称薄贴法,是将药物贴于患者经络腧穴部位或患处,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贴药法具有疏经通络、祛风逐湿、行气导滞、活血祛瘀、散结止痛、消肿拔毒等作用,适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的多种疾患,如疖肿、疮疡、瘰疬、乳核、胸痹、风湿痹痛、头痛、腰腿痛、癥瘕、积聚、腹痛等。对某种药物有皮肤过敏,易起丘疹、水疱的患者应慎用。其剂型有膏贴、饼贴、皮贴、叶贴、花贴、药膜贴等,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膏贴,膏贴的种类很多,有白膏药、黑膏药、油膏药、松香膏药、胶膏药等,其共同特性为遇热则软化而具有黏性。此法敷贴部位固定,应用方便,药效持久,便于收藏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