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节
正骨疗法

正骨疗法,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是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疗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腕伤病诸候》指出,“卒然致损”而引起“血气隔绝,不能周荣”,通过按摩导引等方法可以使气血恢复正常。正骨疗法一般可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治疗骨折、脱位主要应用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则主要应用推拿手法,而在临床上两者又往往相互配合使用。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之“正骨推拿八法”,可以说是正骨的基本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各人的实践经验不同,对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

一、适应证

正骨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患方面具有重要的整复作用,其主要适应证如下。

1.肩关节周围炎

将拇指端垂直紧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做横向弹拨,自下而上移行,至三角肌时,用拇指端将皮肤向上推移,在三角肌内缘深处弹拨,然后移至喙肱韧带。弹拨法操作完毕,根据肩关节活动受限程度,对肩关节施以相应的被动运动。

2.颈椎椎骨错缝

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按住患椎棘突,另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颏部,向前上方做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偏歪的椎骨复位。或患者仰卧,肩后用枕垫高,术者站于床头,用右手紧紧托住患者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头自枕上提起,使颈与水平面呈45°,持续牵引,然后轻轻将头部左右、前后摆动和旋转,使错缝复位。复位后,患者取坐位,术者在其两侧颈部用轻柔的按、揉、拿等理筋手法治疗。

3.胸椎椎骨错缝

患者取坐位,双手手指扣拢后置于项后,肘关节朝向前方。术者站其背后,双手由患者的腋下伸向前,握住患者的腕部,再用膝关节顶住错位的一节胸椎棘突,然后向上、向后方做拔伸牵拉,将患者从凳上拉起。或患者俯卧于床头,头及上肢伸于床沿外,胸前垫薄枕,使患椎后凸。术者立在患者侧方,一手掌心按住患椎棘突,先徐徐用力,待患者呼气之末,再瞬间用力按压,即可复位。

4.腰椎椎骨错缝

患者取坐位,术者做腰椎旋转复位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不能取坐位或坐后不能弯腰,则整复方法可改为令患者侧卧,做腰部斜扳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侧卧位斜扳也无法完成,则先做腰部拔伸法,复位后再用整理手法。

5.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将患侧足踝部夹于腋下,并用此侧的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后面,另一手按在患侧下肢髌骨上方,此时用力夹持患肢,向后拔伸牵引1~2分钟。拔伸后,做整复手法。如向前移位,术者一手扶住患者侧髋部,另一手强力屈曲患肢的髋、膝关节至最大限度,然后在屈髋位做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的动作。如属向后移位,则整复方法如下:①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膝部置于90°屈曲位。术者站在其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牵拉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做相反方向推拉。②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另一手托住患肢膝前部,使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再稍用力做骤然扳动。③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术者站在患者前面,一手按住患者肩前部向后固定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髋部,向前推动至最大限度,使扭转的作用力集中在骶髂部,然后两手同时对称用力斜扳。在施以拔伸、牵引及整复手法时,常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声。治疗后,患者症状可立即缓解。因骶髂关节囊及韧带均有损伤,稍一扭错易再复发,所以在整复治疗成功后2周内,腰及下肢不宜做大幅度活动,最好在两髋膝屈曲位状态下卧床休息。

6.腱鞘囊肿

患者将患部关节伸展或屈曲,使囊肿隆起,周围肌肤绷紧,术者在肿块四周施以揉法,继而在肿块上施以深刻有力的按法。手法治疗后可用硬纸板固定,绷带包扎,24小时内减少活动。

7.胸部迸伤

患者正立,术者站在其背后,背对背,用手穿过患者腋下挽住双臂,弯腰用臀部顶起患者腰部,使其双足离开地面,这时嘱患者咳嗽,术者在患者咳嗽时抖动臀部。

8.跟腱挛缩

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术者以拇指按揉患侧承山2~3分钟;然后以两手拇指分置跟腱两侧,先以一手拇指按揉合阳,向下经昆仑至仆参,再以另一手拇指按揉复溜,经太溪至水泉,操作2~3分钟;接着以两拇指按揉承山,自上而下,经足跟转向足底涌泉,操作1~3分钟。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握住患侧足前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内踝下水泉及外踝下仆参处,两手协同做踝关节被动背伸及左右摇动,操作2~3分钟。

二、操作方法

(一)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正骨八法

牵、接、卡、挤、分、旋、端、靠为正骨八法,主要应用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

1.牵法

牵法又称“牵引法”或“拔伸法”,即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是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牵法。

2.接法

按照骨折畸形情况,接法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三点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3.卡法

卡法又称“卡压”或“卡按法”,是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的方法。本法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

4.挤法

挤法是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的方法,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本法适用于掌、指(或跖趾)骨折与脱位,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

5.分法

分法实际上是从卡法和挤法衍化而来的,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对于并列骨的骨折及多段骨折来说,本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

6.旋法

旋法即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本法适用于四肢长管状骨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7.端法

端法指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以纠正前后错位下陷之骨端,恢复其原有位置。

8.靠法

靠法属于“夹缚”范畴,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在临床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卡、接、挤、旋等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本法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

(二)软组织损伤“按摩十二法”

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正骨疗法可归纳为“按摩十二法”,分为普通手法、特殊手法、强化手法三类。

1.普通手法

普通手法包括按、摩、推、拿及点穴法。此类手法是其他各类手法的基础,具体应用于各类手法的临床操作中。

2.特殊手法

特殊手法包括分筋(深压在痛点或筋结之上,横向按揉,移上时不用力,移下时用力)、理筋(顺筋缓缓按压移动)、弹筋(提弹筋脉)、拨络(左右拨动)等法。此类手法常用于筋络的绞结痉挛及粘连硬缩。

3.强化手法

强化手法包括滚摇(旋转运动)、升降(屈伸运动)、镇定(在行使其他手法后,将伤部固定于某种有利于其功能恢复的姿态,停待片刻)诸法。此类手法常用于因软组织痉挛僵化或粘连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有升降气血、舒展筋脉、镇定止痛之功效。

(三)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侧重于治疗骨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扭挫伤,常用手法分为推拿手法和正骨手法两类。

1.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揉法、掌根推揉法、虎口推揉法、指按法、肘压法、提捏法、弹拨法、屈伸牵引法、扳法、抬腿法、足背屈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

2.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有颈椎摇转法、颈椎侧屈法、绞腰法、前俯牵拉掌(指)压法、膝顶法、仰扳过伸法、提腿压腰法、揿压法、踩踏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颈腰部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紊乱症、滑膜嵌顿、继发性脊柱侧弯、颈椎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疾病。

三、注意事项

正骨疗法的操作要轻重得当,外柔内刚,稳妥连贯,要施法于外,受力在里,做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83U/XH1Ika70CSRIvVbJVuxHyKX0Ix8EEU/O1VssdOLngKFZKLTo4GRKpucLw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