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利用水的物理性质,以各种方式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使人体功能康复的方法皆称为水疗法。水疗法种类很多,按温度划分有冷水浴、低温水浴、不感温水浴、温水浴、热水浴,按成分划分有淡水浴、药浴等。水疗法所用的水温、水的成分和作用方式、作用压力与作用部位不同,其治疗作用及适用范围也不相同。
1.内科疾病
高血压、血管神经症、早期动脉硬化、心脏疾患代偿期、胃肠功能紊乱、习惯性便秘、风湿性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
2.神经科疾病
脊髓不全损伤致截瘫、脑血管病后遗症、帕金森病、神经衰弱、神经痛、周围神经麻痹、雷诺病等。
3.外科疾病
骨折后遗症、骨性关节病、大面积瘢痕挛缩、外伤后功能锻炼及恢复、痔疮、前列腺炎等。
4.妇科疾病
闭经、卵巢功能不全、慢性盆腔疾患等。
5.皮肤科疾病
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等。
精神意识紊乱或失定向力、恐水症、传染病、呼吸道感染、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动脉硬化、癫痫、恶性肿瘤、发热、炎症感染、皮肤破溃、妊娠、妇女月经期、大小便失禁、过度疲劳等。
在浴盆内注入2/3的淡水,患者半卧于浴盆中,头、颈、胸部在水面之上。不同的水温,浸浴的治疗作用与适应证不同。
1.冷水浴和凉水浴
冷水浴水温在20℃以下,凉水浴水温在26~33℃,二者皆有提高神经兴奋性的作用,可提高肌张力。每次治疗3~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不感温水浴和温水浴
不感温水浴水温在34~36℃,温水浴水温在37~38℃,二者皆有镇静作用,适用于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神经症、痉挛性瘫痪等。每次治疗10~2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1个疗程。
3.热水浴
热水浴水温在39℃以上,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消除疲劳、发汗、镇静作用,适用于多发性关节炎、肌炎等。每次治疗5~10分钟,在治疗室内,患者需用冷毛巾冷敷头部,以防过热。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在淡水中加入药物进行浸浴的治疗方法称为药物浴。药物浴时药物通过皮肤产生治疗作用,有的药物蒸气通过呼吸道也能发挥治疗作用。
1.盐水浴
将海盐或矿盐适量溶解过滤后,加入温热浴水中,有促进血液循环、镇痛、发汗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慢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等。每次治疗8~15分钟。
2.松脂浴
在36~38℃浴水中加入50~100g的松脂粉或松脂流浸膏,浴水中有清淡芳香味,有镇静、催眠作用,适用于高血压1期等。
3.中药浴
在36~38℃浴水中加入一定成分的中药,用以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15~20次为1个疗程。常用药物可选麻黄、桂枝、羌活、独活、伸筋草、桑枝、威灵仙、白芍各60g,红花20g,鸡血藤120g。
含有饱和气体的水疗法称为气水浴,常用的有二氧化碳浴、硫化氢浴、氡气浴等。
将全身或肢体浸在漩涡水中进行治疗的方法,称为漩涡浴。漩涡浴槽中装有漩涡发生器,可使槽中浴水发生漩涡。水流和气泡有机械刺激作用和按摩作用。
应用蝶形槽进行全身水浴的方法称为哈伯特槽浴或“8”字形槽浴,又称蝶形槽浴。蝶形槽的横截面呈蝶形或“8”字形,可供患者全身浸浴时伸展上下肢。浴槽附有漩涡发生器、气泡发生器、局部喷射装置、水循环过滤装置,有的还有运送患者入浴、出浴的升降装置。
1.室温
水疗室室温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无烟尘,地面防滑,水源清洁无污染。
2.及时消毒
浴器、浴衣、浴巾等用品,使用后要及时消毒。
3.饥饱适宜
水疗法不宜在饥饿或饱餐后1小时内进行,患者进行水疗前应排空大小便。
4.防止意外
医者在患者每次水疗前应了解患者当天健康状况,在患者水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护,尤其是体弱、活动不便、年老、年幼者,防止摔倒或淹溺。水疗室应有救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护设备。
5.喷射禁忌
进行水流喷射时,严禁喷射头面部、心前区、脊柱、生殖器部位。
6.水疗后护理
患者水疗结束后应及时穿衣,注意保暖,休息20~30分钟,适当喝水。如患者水疗后感觉精神爽朗轻快、皮肤微红热,为良性反应。如患者感觉精神不振、烦躁、发抖、头晕、心悸、无力、皮肤苍白呈鸡皮样,为不良反应,应立即平卧休息,测量心率、血压,注意观察,无不适后方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