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古希腊、古罗马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

一、适应证

1.呼吸系统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缓解期等。

2.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脘痛、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等。

3.循环系统疾病

如高血压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等。

4.运动系统疾病

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下腰痛、膝关节炎、足跟痛等。

5.神经系统疾病

如偏头痛、枕神经痛、周围性面神经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6.妇科疾病

如月经相关疾病、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7.外科疮疡性疾病

如痈疖、毛囊炎、带状疱疹等。

二、禁忌证

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位、皮肤溃烂部位;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急性外伤性骨折、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疝气及活动性肺结核;眼、耳、口、鼻等五官部位疾病。

三、操作方法

(一)患者配合

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二)选择体位

拔罐疗法采用的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放松,并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

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部、前额部、胸腹部、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俯卧位适用于头颈部、肩背部、腰骶部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侧卧位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与床接触部位以外的所有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后、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前、颜面、胸腹、腿前等部位的穴位。

(三)罐具选择

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以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择罐具和罐型。

(四)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先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才能拔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再拔罐。

(五)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天气寒冷时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以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具温度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六)观察反应

将罐具全部吸上后,要不断观察患者的反应,询问其感受,及时处理和调整不适之处。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力太小而负压不够,可起罐后再吸一次;如患者疼痛异常,出现头晕、恶心、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七)拔罐时间

大型罐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5~10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罐10~15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15~20分钟为宜。

(八)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1次或隔日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九)起罐方法

抽气罐打开罐顶气阀即可起罐。其他罐具起罐时要两手协作,一手轻按罐口附近的皮肤,一手扶持罐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轻轻脱罐。切不可用力硬拔或让空气进入太快,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

(十)起罐后的处理

一般情况无须处理。若因留罐时间较长,皮肤产生水疱时,可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擦涂龙胆紫药水,防止感染;若针罐法、刺络拔罐法的针孔出血,可用干消毒棉球压迫止血;若局部严重出血,下次则不宜在此部位再拔罐。所有程序结束后,让患者静息20分钟后方可离开。

四、注意事项

无论使用何种方法,拔罐器具必须严格消毒;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不宜选择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型号适宜的罐具,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用火罐时要注意避免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过长而致皮肤起水疱,小疱无须处理,水疱较大时可用消毒针从疱的底部刺破,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针罐操作时要防止肌肉收缩导致弯针,并避免将针压入深处,造成损伤;刺络拔罐前应做好消毒工作,以防感染,同时出血量不宜过大,每次总量不得超过10mL,一般间隔3~7天治疗一次。 9qKQ3CaQ+3mwITkVYbYBXRr5r0VKrZLjEJH9zsD2TMRfHAFfr+eTofSqeFMVi9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