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加工制成艾条或艾炷,点燃后在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进行烧灼熏烤,借灸火的热力,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本草纲目》记载,艾火可灸治许多病。《医学入门》亦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些足以说明艾灸疗法具有独特疗效,并能弥补针刺之不足。艾绒气味芳香,易燃,热力温和,用作灸料,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等作用。艾灸疗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的主要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
1.痛证
如风寒湿痹,寒邪凝滞气血之头痛、胃脘痛、痛经、腹痛、寒疝等。
2.中气下陷证
如遗尿、脱肛、崩漏、带下、阴挺、久泻、虚脱证,以及各种虚寒证等。
3.预防保健
保健灸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
4.其他
气血凝滞引起的乳痈初起、瘿瘤、瘰疬、闭经等。
颜面部、五官部、大血管处、关节活动部位均不宜用直接灸法,以免烫伤形成瘢痕,影响美观,或影响功能活动;实热证及阴虚证,一般不宜用艾灸疗法;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用艾灸疗法;患者极度疲劳、空腹、过饱,或对该法恐惧者应慎用。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桑皮纸将艾绒制成圆柱形的艾卷,将其一端点燃,对准腧穴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腧穴或患处一定高度处,进行烧灼、熏烤,不使点燃的艾条直接接触皮肤,故本法又称为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的不同,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此三种方法对一般病症都可使用,但温和灸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而雀啄灸、回旋灸常用于治疗急性疾病。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进行烧灼熏烤,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或每个患处施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局部知觉减退或昏厥者,操作者要将食、中两指分开后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估计局部受热的温度,以便随时调整施灸的距离。施灸时注意掌握时间,防止烫伤。
2.雀啄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置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方,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下一上地施灸,给局部以变量刺激。
3.回旋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但是并不固定在一个点上,而是向左右或上下方向,反复旋转或移动地施灸。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到平板上,用手指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中者如半枚枣核,大者如半枚橄榄),直接或间接地置于腧穴部位或患处,点燃后进行烧灼熏烤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每烧完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1.直接灸
直接灸即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到皮肤上施灸的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的刺激程度、皮肤有无烧伤或化脓,直接灸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1)无瘢痕灸(非化脓灸):施灸前先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涂少量的凡士林,以有利于艾炷的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用线香点燃后施灸。当艾炷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易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有红晕、充血为度。本法因施灸后皮肤无灼伤,不化脓,不留瘢痕,故称无瘢痕灸。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风寒湿痹、眩晕、哮喘、慢性泄泻等。
(2)瘢痕灸(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灸的部位涂少量大蒜汁,以增强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放到施灸部位,点燃艾炷施灸,待艾炷燃尽,除去灰烬,方可易炷再灸。一般灸7~9壮。因施灸时艾火烧灼皮肤,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一般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皮肤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需要5~6周才能愈合,结痂脱落后留有瘢痕,故称为瘢痕灸。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与合作。本法适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肺痨、哮喘、瘿瘤、瘰疬等。
2.间接灸
间接灸是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的皮肤与艾炷之间,放药物或其他材料隔开而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代所用的间隔物很多,多数属于中药。因此,间接灸在治疗时既能发挥艾灸的作用,又能发挥间隔物的药性作用,具有特殊的双重疗效。常用的间接灸如下:
(1)隔姜灸:将鲜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用粗针在中间刺数孔后,把姜片放于施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疱为度。本法具有散寒止痛、温胃止呕等作用,适用于因感受寒邪而致的腹痛、呕吐、泄泻、痹证等。
(2)隔蒜灸:将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用粗针刺数孔,把蒜片放于施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本法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适用于肺痨、瘿瘤、瘰疬、肿疡初起等。
(3)隔盐灸:因本法只能用于脐部,故也称神阙灸。将纯净干燥的精盐填敷于脐部与脐平,也可在盐上面再放置一枚薄姜片,其上放大艾炷施灸。一般灸5~10壮。因本法具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故需连续施灸,而不限壮数,以脉起、肢温为止。本法适用于中风脱证、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用粗针刺数孔,将其放在施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上面再置艾炷施灸。因附子辛温大热,可温补肾阳,故本法适用于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遗精、早泄、宫寒不孕,以及疮疡久溃不敛等。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疾病。针刺得气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补泻手法后留针,再将艾绒搓团搓捏在针柄上(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或将一段长2cm的艾条穿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使热力沿针身传至穴位及体内组织深部,直至艾绒或艾条燃尽,除去艾灰,易炷再灸,可连续灸3~5壮。施灸完毕出针,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注意检查毫针数,避免遗漏。
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即先灸头顶、背腰部,后灸胸腹、四肢部。
施灸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及对施灸的反应。
施灸后,若皮肤局部灼热微红,属于正常现象,无须处理。若施灸过量,时间过长,致使局部出现小水疱,注意勿擦破,一般可自然吸收。若水疱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疱,放出疱液,或用无菌注射器针头抽出疱液后再涂红花油,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施瘢痕灸者在其灸疮化脓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适当休息,并保持灸疮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也可用无菌敷料保护灸疮,促使其自然愈合。若灸疮表面呈黄绿色或有渗出液,应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敷。
施灸用过的艾条熄灭后,须装入小口玻璃瓶内,注意安全,防止艾火复燃而发生火灾。
使用过的针具应先消毒浸泡后再清洗,检查针具,最后经灭菌处理后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