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的靶点即腧穴。腧穴从属于经络,通过经络向内连属于脏腑,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说明腧穴是气血通行的部位,脏腑、经络之气血在腧穴这一部位游行、出入,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感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以腧穴为靶点治疗疾病的基础。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瘀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引起疼痛症状,皆可通过对靶点(腧穴)施以针刺等方法,刺激和温煦腧穴,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改善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腧穴既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器官的病症(近部主治作用),亦能主治所属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深部组织、器官的病症(远部主治作用)。临床常见的头痛、胁痛、胃痛、腹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经等诸多痛证,皆可用针刺治疗。
针刺疗法是指运用不同针具,刺激机体某些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作用,以调节人体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原始的针刺工具称为“砭石”。郭璞解释说:“砭针,治痈肿者。”《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可见,砭石的使用,既是外科原始的医疗的开端,也是我国针刺疗法的萌芽。《黄帝内经》中详细论述了当时各种针具的形态及用途,之后针刺用具逐步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针刺疗法的发展。根据针刺部位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体针法、头针法、耳针法、火针法等。
体针法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刺疗法。它通常是相对于耳针法、头针法等局部刺激的疗法而言的,是选取经穴或经外奇穴进行针刺的疗法。
体针法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扶正祛邪,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多种病证,以及外科麻醉等,尤其是治疗各种疼痛,效果迅速而显著。
有出血倾向者;高度水肿者;疲乏、饥饿或精神过于紧张者;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者;孕妇或女性行经时(遵医嘱调经时可针刺操作)等。
1.进针
一般用右手拇、食、中指三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运用指力,快速穿破皮肤,同时左手辅助,固定腧穴处皮肤,扶托针身。进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刺的角度:①直刺,即针身与皮肤呈90°角刺入腧穴,多用于肌肉较丰厚的部位。②斜刺,即针身与皮肤呈45°角刺入腧穴,多用于肌肉较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③平刺,即针身与皮肤呈15°角刺入腧穴,多用于头部等皮薄肉少处和某些透穴针刺。
(2)针刺的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须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病情,以及针刺部位和季节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灵活掌握,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3)针刺的方向: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部位特点和治疗的需要来确定。
2.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针刺入腧穴后,将针反复上提(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下插(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手法。指力须均匀一致,幅度要相等,不宜过大。
捻转法:针刺入腧穴后,以右手拇、中、食指夹持针柄,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手法。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宜在180°左右),勿单向捻针。
3.得气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患者自觉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以及操作者针下有沉紧等感觉。
4.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指得气后根据病证之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
5.留针
留针指进针刺得气后,将针留置穴内一定时间,以加强针刺持续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慢性疾病者,留针10~20分钟;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变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至1小时或数小时,并间歇性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以加强疗效。
6.出针
出针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柄轻微捻转,缓缓将针提至皮下,迅速拔针,随即用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
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患者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勿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以防断针;对眼区、项部、胸胁、腰背等部位的腧穴,须严格掌握操作方法,避免发生意外;起针时要核对腧穴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速报医生处理。
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在我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皮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与脏腑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枢纽,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因此,多年来头针不断发展,成为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疗法。头针法是在头部操作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或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腧穴治疗,或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操作。《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自20世纪70年代始,头针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与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腧穴等理论和特点。
头针法主要治疗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还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针刺麻醉。
婴幼儿囟门未完全闭合者;头部颅骨缺损或开放性脑损伤者;头部有严重感染、溃疡、瘢痕者;孕妇,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者。
1.针具选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患者为小儿则用0.5~1寸针。
2.患者准备
患者多采取坐位,若不能取坐位,也可采取平卧或半卧位。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全身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正确选取头皮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做好标记,然后嘱患者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患者如有必要,可剃成光头)彻底消毒。
3.进针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接着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寸,然后运针。
4.运针
头针法之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针方便,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达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做被动运动),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起针时,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5.电针刺激
进针后亦可用电针治疗仪在主要穴区通电,以代替手法捻针。刺激频率可选200~300次/分,亦可选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波形的选择可参考电针法;刺激强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而定。
6.疗程
每日或隔日针一次,10~15次为1个疗程。休息5~7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1.观察病情
治疗时需掌握适当的刺激量,注意防止晕针,尤其取坐位时,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
2.掌握适应证
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昏迷、发热、血压过高,暂不宜用头针法治疗,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再行针刺治疗。如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偏瘫患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法及体针法结合治疗。有高热、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法治疗。
3.防治皮下出血
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起针时要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如有出血及皮下血肿出现,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
耳针法是指用短毫针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古代医著中对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丰富记载。近几十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使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1.各种疼痛
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外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
2.各种炎症
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眼结膜炎、中耳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用耳针法治疗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
3.功能紊乱
一些功能紊乱性疾病,如眩晕症、心律失常、高血压、多汗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等,用耳针法治疗有较好的调节作用,能促进疾病的缓解和痊愈。
4.过敏性疾病
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用耳针法治疗能消炎脱敏,改善免疫功能。
5.其他
如针刺麻醉(耳针麻醉),产妇催乳,预防晕车、晕船,戒烟、戒毒,减肥等。
耳郭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用耳针法治疗;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耳针法治疗;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耳针法,尤其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
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应根据患者病情、穴位、季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1.毫针法
毫针法指用毫针刺激耳穴的治疗方法。先准确选取耳穴,以75%酒精严格消毒,然后持短毫针刺入耳穴,不穿透软骨,留针15分钟,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按针孔,以防出血。
2.埋针法
埋针法指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的治疗方法,具有持久而微弱的刺激。先消毒局部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皮内针柄,对准已消毒的耳穴刺入少许针体,再用胶布固定。每次埋针3~5穴,每日自行按压3次,留针3~5天,5次为1个疗程。
3.压丸法
压丸法指将质硬而光滑的小粒药物种子(多用王不留行籽)或药丸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先消毒耳郭局部,将材料粘贴在0.5cm×0.5cm的胶布中央,然后贴敷于耳穴,给予适当按压。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1~2分钟,3日更换一次。
4.刺血法
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常规消毒后,用点刺法在耳穴处放血3~5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按压止血。一般隔日1次,急性病可每日2次。
1.预防感染
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因耳郭暴露在外,结构特殊,血液循环较差,容易感染,且感染后容易波及软骨,严重者可致软骨坏死、萎缩而导致耳郭变形,故应重视预防感染。
2.手法轻柔
老年体弱者、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应适当休息,治疗时手法要轻柔,刺激量不宜过大,以防发生意外。
3.预防晕针
耳针法也可能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一旦晕针,须及时处理。
4.功能锻炼
扭伤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耳针留针期间,应进行适量的肢体活动和功能锻炼,以提高疗效。
火针法是指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灵枢·官针》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火针法的适应证为各种痹证,如风寒湿痹等;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疖等;其他疾病,如瘰疬、腱鞘囊肿等。
身体虚弱者及孕妇,不宜用火针针刺;血管及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不宜针刺;面部及肌肉较少的部位,不宜用火针针刺;糖尿病患者针刺后创口易感染,应慎用此法;血友病患者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此法。
1.选穴与消毒
火针法选穴与毫针法选穴基本相同,可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取穴,或“以痛为输”局部取穴,选穴后要令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选定穴位后要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以75%酒精棉球脱碘,以预防感染。
2.烧针
烧针是火针法操作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火针法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发挥作用。施术者可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针,先烧针身,后烧针尖,根据针刺深浅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然后迅速刺入施术部位,再迅速出针。关于针刺的深度,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四肢、腰腹部针刺稍深,胸背部宜浅刺。
3.出针
火针针刺后,立即用干棉球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以揉搓,以免出血。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针刺3~9mm,可不做特殊处理;针刺12~15mm,可用消毒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1.心理安慰
施术前,施术者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2.选择体位
患者应选择合适体位,选好后不可随意移动。
3.检查火针
施术者在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火针,如针身是否直、针尖是否弯曲、针身与针柄接触部位是否有锈蚀等。
4.浅刺部位
受术部位如为胸部、背部,火针操作时宜浅刺,以免发生意外。
5.预防感染
针刺后局部出现红晕或红肿未退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时不能用手抓,以预防感染。
6.晕针的处理
患者若发生“晕针”,如突然面色苍白、头晕、恶心、手足发冷,应立即停止施术,让患者平卧,喝一杯温开水或白糖水,一般很快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