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疼痛病机六论

长期以来,中医临床论治疼痛,多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立论,实有以偏概全之嫌,从而局限了辨证论治思维,甚至影响临床疗效的提高。兹以历代中医文献记载为据,结合临床实际,将疼痛的病机归为“不通则痛论”“不荣则痛论”“不通不荣相关论”“不平则痛论”“诸痛属心论”“久痛入络论”六论,虽然仍难全面,但亦可概括其大略。

一、不通则痛论

《医学三字经》提出“痛不通,气血壅”之论,并释之曰“不通则痛”,揭示出“不通”是疼痛发生的主要病机。导致不通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饮、瘀血、虫扰、食积、外伤等,皆可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疼痛,其中寒邪为主因。《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所谓稽迟、泣而不行、不通,概为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而运行不畅,故猝发疼痛。《素问·痹论》指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若因于湿阻,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每致气机遏阻,血行不畅而发生疼痛。如《金匮要略》所云:“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丹溪心法》亦曰:“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若因于热壅,《金匮要略》曰:“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热邪壅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之行;加之血受热邪煎熬,血热阴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可发为疼痛。对此《丹溪心法》进一步阐发曰“痛甚者火多。”热壅于上,可见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疼痛等;热入经络、关节,与气血相搏而致经络瘀阻,则可见关节剧痛;热壅血瘀,瘀热互结,可见蓄血腹痛;热壅气血不畅,血瘀肉腐,则可发为疮痈肿痛,如肺痈胸痛、肠痈腹痛,以及体表疮痈的局部肿痛等。若情志内伤,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脏腑气机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各种疼痛。《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若遇各种外伤、跌仆闪挫等,不仅可因皮肉、筋骨、血脉损伤而致痛,且可使气血不畅甚至瘀塞而致痛。《圣济总录·伤折门》曰:“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

此外,结石内阻尿道或胆道、食积停于胃肠、虫积扰于肠道或胆道等,亦可致气血不畅而引起疼痛。

二、不荣则痛论

“不荣则痛”是指“痛不荣,气血空,荣则不痛,痛则不荣”。不荣即气血阴阳等缺乏或失去营养、濡润等功能。气血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体虚弱及后天调养失宜,久病损及正气,引起气血阴阳不足或偏衰,常导致脏腑经脉失于充盈、营养、濡润、温煦,此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清代吴澄《不居集·诸痛》不拘于“不通则痛”之说,对因虚致痛做了深入阐发,如谓:“虚劳之人,精不化气,气不化精。先天之真元不足则周身之道路不通,阻碍气血,不能荣养经络而为痛也。是故水不养木而胁痛,精血衰少而腰痛,真阴竭绝而骨痛,机关不利而颈痛,骨髓空虚而脊背痛,三阴亏损而腿膝痛。此皆非外邪有余,实由肝肾不足所致也。”

疼痛在临床颇为多见,病因繁杂,难于诊治。临床对其辨治,多宗“不通则痛”之说,而施以“通”法治之。明代医家李中梓曾不无感叹地说:“近世治痛,有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以为不易之法。”(《医宗必读》)随着对活血化瘀法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以“通”治痛之法为广大医者所习用,而对补虚治痛法的运用重视程度尚不够。

虚痛的病机与实痛有别,前者为“不荣则痛”,后者为“不通则痛”。“不荣”是气血(精)、阴阳、营卫等亏虚,使机体脏腑、脉络失于温煦、濡润,而发为疼痛。历代医籍有关“不荣则痛”的记载颇详。《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张隐庵注曰:“转筋踵下痛者,血气少而不能营养筋骨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虚则……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张景岳注曰:“心主血脉,血虚则不能荣养筋脉,故腰胁相引而痛。”根据古医籍的论述,结合临床所见,兹将虚痛的主要病机概括为以下二端。

第一,阴血亏损,脉络失濡。“血主濡之”,血行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灵枢·本脏》云:“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和”,即血液充盈和调之意。血只有盈于脉,才能流畅全身,发挥濡养作用。若阴血亏损,可致血脉虚涩,虚是脉中血流量减少、涩是脉管本身缺少血液滋养的反映。血脉虚涩,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而作痛。《素问·举痛论》曰:“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经历杂论》曰:“风痛者,善走窜,痛无定所,血虚人多患此。其脉浮大而缓,按之芤,此肝血亏虚,经络隧道空匮……当填补血液。”《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营气日虚,脉络枯涩”“络虚则痛”“络脉空乏为痛”等,均指出了血脉虚涩致痛之理。血脉虚涩致痛,尤多见于女性。《济阴纲目》曾曰:“《良方》云:妇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甚者亦然。”若女子月经过多或产后失血而致血虚,或因孕期血聚养胎而相对血虚,皆易致血脉虚涩,发为痛证。故经期、妊娠期及产后头痛、身痛、腰痛、心腹痛等,多与血脉虚涩病机相关。

第二,阳气虚弱,脉络失煦。《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指出阳气具有温养筋脉,使其柔和自如的功能。若阳气亏虚,脉络失于温煦,亦可致拘急作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劳倦过度,中气受伤,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致气虚头痛;或中虚脏寒,脉络失养,则见胃脘疼痛;或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无力升举,而见胃下垂、子宫下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阳亏虚,阴寒内盛,可致脉络收引,而发为痛证。如肾气亏虚,冲任受损,气血失和,脉络瘀滞,可致痛经;腰为肾之府,肾气亏虚,腰失温养,则致腰膝酸痛;少阴阳虚还可致项背强痛,不可以顾,但并无风寒外证,与外感风寒所致者不同。

关于虚痛与实痛的鉴别要点及虚痛的临床特征,《景岳全书·杂证谟》论之甚详,如谓:“痛有虚实……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又云:“凡虚痛之候,每多连绵不止而亦无急暴之势,或按之、揉之、温之、熨之,痛必稍缓。其在心脾胸胁之间者,则或为戚戚,或为慌慌,或似嘈非嘈,或饥劳更甚,或得食稍可,或懊 img 无迹,莫可名状,或形色青黄,或脉微气弱,是皆虚寒之证。”此论言简意赅,颇合临床实际,实为辨析疼痛病性的重要依据。根据上述内容及临床观察,我们将虚痛的临床特征概括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空痛、冷痛、酸痛、隐痛或绵绵作痛,或久痛不愈,喜温喜按,时缓时作,疼痛每于饥饿或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痛减,脉沉略弦,舌体或瘦小,或胖大而边有齿印,舌苔薄白等。

三、不通不荣相关论

不通、不荣两者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可截然分开,既可因实致虚而见实中夹虚之候,亦可因虚致实而出现虚中夹实的证候。如外感热邪、五志过极、嗜食辛辣之品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因“不通”而致痛;若病久不愈,则可耗伤精血津液,机体脏腑、组织、器官可因失于濡养而作痛,精血不足则脉络虚挛急而痛,也具有实的一面。若寒邪直中伤阳、湿邪入里阻遏阳气,脏腑经脉失于温煦,皆可致痛。如心阳不足,无力温运血脉,则见胸痹;脾胃阳虚,失于温养,则致胃脘痛;肾阳亏虚,则见腰膝冷痛等。此皆为阳气虚,不能温煦脉络而致痛,然阳虚则寒盛,以致凝滞气血,不通则痛,此乃因实致虚而成虚实夹杂之候。因虚致实者,如气虚日久,运血无力,则瘀血停积于内,或阴血亏虚,无以载气,而致气机阻滞于中,发为疼痛。《景岳全书·杂证谟》曰:“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四、不平则痛论

中医学关于疼痛的病机理论大都不离“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据此治疗疼痛的原则与方法也大都不离“通”和“荣”两端。笔者根据疼痛的临床特点,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曾总结出疼痛病机五论,“不平则痛论”是不同于五论的另一种疼痛病机理论,如果不对这一病机加以重视,则对疼痛病机理论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疼痛性疾病的立法用药。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中医学将正常人称为“平人”,所谓“平”就是阴阳平衡,“平人”就是阴阳平衡的正常人。《素问·调经论》说:“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只有阴阳平衡才能抗御外邪,保持健康,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者不病也。”阴阳平衡包括阴平阳秘,气血和顺,正如《灵枢·小针解》所说:“平者顺也。”一旦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由生理状态转变为病理状态,疾病由此而生,而阴阳失衡,“不平则痛”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疼痛。中医典籍对此也多有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素问·方盛衰论》曰:“气上不下,头痛颠疾。”二者均是阴不制阳,下虚上实,气机上逆所致。《金匮要略》中论述奔豚气病曰:“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这也是下焦阳虚,气逆致痛的典型病证。《济生方·头痛论治》曰:“凡头痛者,血气俱虚,风、寒、暑、湿之邪伤于阳经,伏留不去者,名曰厥头痛。盖厥者逆也,逆壅而冲于头也。”以上所论疼痛,均为阴阳失衡,或为阳气上亢,或为阴气逆上,或为邪火冲脑所致。这些疼痛病机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解释似嫌牵强,而“不平则痛”则抓住了病机的本质。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分别是“通”与“荣”,“不平则痛”病机的治疗原则为“调”,对应的治法就是“和”法。其治疗原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与“不平则痛”病机引起的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相关。《素问·骨空论》也指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素问·至真要大论》还有一段相关论述,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后文更有“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的具体用药法则。这表明,“和法”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理论的具体应用,它重视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认为局部的病变与周围甚至全身的结构或内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疼痛也是如此,某一脏腑的疼痛可能是其他脏腑病变所致,某一局部的疼痛可能是其周围组织结构的不平衡所致,这种病理改变的治疗不适用“通”或“荣”的原则,而适用“调”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方能收到治痛的效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平则痛,非调不平。以“不平则痛”病机理论为指导,通过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肝脾等治法治疗疼痛,是有传统理论依据的。针灸治痛作用主要在于“调”,即调理经络的失衡状态,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根结》也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文中指出,高明的医生要用针刺方法来“平气”,即使阴阳气血平衡调和,而不是单纯的“通”。

五、诸痛属心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之说,阐明了疼痛的产生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在各种可致痛证病因的作用下,是否发生疼痛、疼痛的轻重及转归均与“心神”“心脉”有密切关系。《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心神正常则痛觉敏锐,耐痛力亦强;神怯多感觉迟钝,耐痛力亦差;神昏则不知疼痛。反之,亦可因痛剧损伤心神而致昏厥。临床所见,慢性疼痛患者往往伴有抑郁和焦虑,给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反致疼痛加重。这表明诸痛属心与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有关。痛证的消除亦有赖于心神的调节,《灵枢·周痹》“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的论述,即说明了这一点。《证治准绳·杂病》则强调心神失常与情志内伤致痛密切相关,如谓:“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心虚则邪干之,故手心主包络受其邪而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因此情志内伤也是引发疼痛的常见病因。临床治疗疼痛性疾病,重视“调神”“调情志”“养血脉”“通血脉”药物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悲哀愁忧则心动,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由五脏生理功能所化生,是人体对外界事物不同的情绪反应。《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是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类经》)。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体的正常精神活动,不会引起疾病。如过激的情志活动引起强烈或持久的情绪反应,就会造成人体内脏腑、气血紊乱,导致疼痛的发生,故又称为“内伤七情”,并且“七情”均可通过肝伤及于心,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述:“情怀失畅,肝脾气血多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心在志为喜,“喜”有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发挥,“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素问·举痛论》)。由于心主神明,喜之过极和其他情志异常均能伤及心神。如《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曰:“忧愁思虑即伤心。”《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太平圣惠方·治心痹诸方》亦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总之,正如《灵枢·口问》中所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因此而致的器质性疾病,属于中医学情志病范畴。肝属木,其母为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木介于阴阳统一体之中,气血阴阳变化必然与肝密切相关,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在“七情”调节中占主导地位。

现代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冠心病作为一种典型心身疾病,也被人们逐渐重视。人的情绪、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1977年在国际心肺和血液病学会上确认A型行为类型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情绪激动与过度疲劳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两大主要诱因,所以不良情绪如愤怒、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惊恐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因此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太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空虚之意。这是形容心中阳气衰竭。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疼痛发生的主要方面。《金匮要略》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阴弦”代表寒邪气盛,“阳微”说明阳气虚少。阳虚是因,阴盛是果。因此《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诸病源候论·心痛候》中则说:“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心既主阳气,又主血脉,阳气有亏,或导致阴血虚损,或导致血行不畅,或导致气血阻滞,有此一者,即可使心痛发作,或心悸怔忡。正如《证治准绳·杂病》所说:“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虞天民《医学正传》亦说:“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因为邪涩在络而痛者,属于血滞;因为邪胜血虚而痛者,属于血虚;因为污血冲心而痛者,属于血瘀。临床上各有其见症。神志既存在于心血中,则无论是血滞还是血虚,血中哪一种病变都会引起神志不宁,邪热入于血分则导致疼痛。神志先病,然后影响心脏阳气或阴血而病变,临床也很多见。《诸病源候论·心痹候》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因此,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与心气虚而邪气乘相关,病因多为风寒、痰饮,乘心之经络,不通而痛。《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动则病……心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这些都说明经脉病变,尤其是营养心脏之经脉发生瘀滞不通时,易出现心绞痛。可见,冠心病属于中医学心脏与营养心脏之血脉相关的疾病,与西医学的冠心病属心血管疾病相一致。

六、久痛入络论

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为许多慢性病应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久病入络”理论是对叶氏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奠定了中医络病学的理论基础。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入络”“痛久入血络”。要理解“久病入络”理论,就要从“经主气,络主血”的理解说起。“经主气,络主血”至少包括如下含义:一是经中主要行营气,络中主要行血液;二是经中“营行”主要靠气的推动,络中“血流”主要靠血的盈满;三是经中气易病,络中血易病;四是气病多在经,血病多在络。明确了上述问题,就不难理解“久病入络”的机理了。“久痛入络”意在昭示络病病程较长,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证候以痛为主。

“久痛入络”的关键,首先与络的生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络脉广泛分布于全身内外表里,是联系沟通表里内外,运行气血津液的通道,因此人体感受外邪时,络脉极易成为外邪留而不去之所,即《灵枢·百病始生》所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另外,由于络脉细小狭窄,气血津液在其中运行缓慢,致使感受外邪后,易致邪留于络而成络病。

其次,“久痛入络”与致病因素相关。若感受外邪,必然耗伤正气,而正气虚衰,不足以抗邪外出,病邪“留而不去”以致深入络脉。其病机以络脉瘀阻与络脉绌急为特点,以致“不通则痛”。“久痛入络”有一个由气及血的发展过程,疾病初起,一般以卫分、气分为主,久病则多入血分,伤及络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或气滞则血失其帅而瘀滞。因此,《灵枢·终始》提出了久病治血络的主张,谓:“久病者……去其血脉。”《灵枢·寿夭刚柔》亦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这些理论可视为“久痛入络”理论的滥觞。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的“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医当分经别络”“初病在经,久痛入络,经主气,络主血……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等相关论述,概源于此。至于劳伤跌挫,损伤络脉,更是络脉损伤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缪刺论》所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久痛入络”证与通常的瘀血证不能等同:瘀血证为有形实邪为患,故以实证为主;“久痛入络”证为疼痛迁延不愈,正气已虚,血络损伤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多顽固难愈。 hhHtkkJKYP7jJvVvqRDjmMR76ma0DxxjOCX9TT+3FoTxbSOBx+nG7iVLuqWIb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