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脏腑病机与疼痛

一、五脏与疼痛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脏腑系统和经络系统为基本结构的统一整体。五脏代表着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均包含在这五个系统之中。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把心(心包)、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之奇恒之腑,骨、脉、筋、肉、皮毛五体,眼、耳、鼻、口、前后二阴九窍,以及四肢百骸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运行,完成机体的统一活动。在中医学整体观的指导下,人体的生理活动一方面靠脏腑组织发挥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维持生理功能。

(一)心与疼痛

心为“君主之官”,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之中居于首要地位。因其主血脉,血气不通与疼痛的基本病机联系密切。另外,心主神志又关乎疼痛的感觉、认知和反应,因此心与疼痛关系密切。从心的生理功能分析疼痛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主血脉功能失常致痛

全身的血液都在脉管中运行,依赖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全身,发挥着血的濡养作用。血的营养成分称为“营”或“营气”。《素问·五脏生成》云:“诸血者,皆属于心。”《灵枢·本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这些都说明了血的重要性。心主血脉,心功能的正常与否必然影响血脉的运行,反之血脉运行障碍必及于心脏。凡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跌仆刀伤,皆可影响血脉,引起气血运行障碍而出现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

2.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致痛

心主持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即接受、担任之意,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感知和综合反应作用。心气的强健孱弱与脏腑及全身各部的疼痛感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强健者可受刀割而不喊痛,孱弱者虽小针刺入之痛也不可耐受。诚如唐代王冰所说:“心寂则痛微,心燥则痛甚。”

3.心在志为喜功能失常致痛

喜一般是良性刺激,有助于血脉气血的运行。《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若喜乐过度,又可使心神受伤。喜可悦神志,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域值,减轻疼痛感觉。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信心对治疗疼痛有很大的意义。

4.心在液为汗功能失常致痛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体内阳气推动津液运行,将其排出体外,谓之汗。血为心所主,汗与血同出一源,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如外感风寒闭塞毛窍,则易导致身痛、头痛、头热等症,用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之法治之则痛易解。若出汗过多,心液受损,则血液黏度增高,易瘀血阻络而致疼痛。

5.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功能失常致痛

心及血脉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所以心气旺盛则面部红润有光泽,心气不足则面色㿠白、晦滞。若受某些病因的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疼痛不适,或疼痛有定时,或为局部刺痛。如血虚,则血脉虚涩,而“不荣则痛”,并伴面色无华;若心脉瘀阻,血行不畅,则“不通则痛”,并可伴面色紫黯。

6.心开窍于舌功能失常致痛

《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这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灵活。如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舌质红;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甚则生疮疡、疼痛;心血瘀阻,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这些病理特点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心的功能正常与否与疼痛关系密切:①心阳不振,血脉不畅,脾阳不足,健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与瘀血痹阻心脉,可导致心前区隐痛,甚至剧烈的心前区绞痛。②老年肾衰,肾阳不足,心脉失煦,或情绪波动、寒湿劳倦,皆可诱发真心痛。③面色和舌质紫黯及瘀斑,对瘀血疼痛的辨证有重要意义。④心神不安可加重疼痛;情志抑郁,气血不和,可导致全身疼痛和不适。

(二)肝与疼痛

肝位于右胁之内,下附胆腑。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在志为怒,与情志思维有关。因肝与胆相表里,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若肝郁气滞,则易引起疼痛。肝之脉布胁肋,因此,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与胁肋痛的关系密切。情志失常、情绪剧烈波动与疼痛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1.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痛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升、主动,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关系着气机的升降出入。其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若肝郁失于疏泄,则气机不畅,从而出现胸肋及两乳或少腹等部位的胀痛不适。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则影响胆汁的分泌与疏泄,还会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或久则结为沙石,导致胁痛并影响食欲。肝的疏泄功能还包括调畅情志,保持气机调畅。如肝气疏泄太过,则阳气升腾,易于急躁、易怒,而导致头痛、胁痛,同时不利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反之,情志长期抑郁,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造成胁肋胀痛,也会加重全身的痛觉,并影响疗效。

2.肝主藏血功能失常致痛

肝的藏血功能包括储藏和调节人体的血液。肝血不足或肝不藏血,则影响女性的月经,可引起月经量少、闭经、少腹痛或胁下隐痛,也可导致月经量多,甚则成崩漏之症。肝气不足,不能上注于目,则两目干涩或夜盲;血不濡润筋脉,则可出现筋脉拘挛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肝体阴而用阳,若肝阴不足,则肝体弱而用强,使肝气失约,从而导致两胁隐隐作痛、两目胀痛或痛经等。

3.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功能失常致痛

《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从生理上看,筋肉、肢体的运动,全赖于肝的藏血充足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会出现肢体拘挛、疼痛,或手足震颤麻木、屈伸不利,甚至瘛疭等症。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另外,肝主宗筋,阳痿与肝有密切的关系。肝“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若肝气不足,温煦作用失常,则可出现甲床疼痛、爪甲软薄,甚则脆裂而痛甚。

4.肝主怒功能失常致痛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大怒必然伤肝,影响肝的疏泄功能,造成肝阳上亢或肝气犯胃、木火刑金等,从而导致头痛、胃脘痛、胁肋胀痛、胸痛等。

5.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功能失常致痛

《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血充足,目的视力才能正常。若肝之阴血不足,则目涩痛,视物不清;肝经风热,则目赤痛;肝火上炎,则目赤生翳,目灼痛;肝阳上亢,则头目胀痛、眩晕。因此,肝功能失常与疼痛的关系密切。肝实证多见胁肋胀痛、灼痛,头胀痛,前额痛,面痛,或痛如刀劈,目赤肿痛,每于怒后加重。肝之虚证,如肝阴不足,因阴血不能上荣,则表现为头绵绵而痛、胁肋隐隐作痛,伴眩晕、耳鸣、目花、腰膝酸软。肝郁气机不畅,形成气滞血瘀,是脏腑疼痛实证的主要病机;肝血虚,不荣筋脉,则是筋脉拘挛、肢体疼痛虚证的主要病机。

(三)肺与疼痛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袭。肺司呼吸,主全身气的运行、宣发和肃降,辅佐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并通调水道。

1.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致痛

肺除主呼吸之外,还主宗气。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积于胸中而成。诚如《灵枢·邪客》所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肺之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使全身真气的形成,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辅助心脏调节气血的运行输布。若外感寒邪,肺气郁闭,则可导致鼻渊头痛,或咳嗽胸痛;若外感风热,肺气不利,风热上扰清空,也可发为头痛。

2.肺主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致痛

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并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各脏腑器官及孔窍、皮毛;肺主宣发,尚可调节腠理之开阖。因此,肺气失宣,气机不利,即可出现胸痛、胸闷、喘咳、鼻塞流涕等表现。

3.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致痛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肺通调水道的功能,也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有关。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肃降就是使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不论悬饮之胸胁饱满、咳唾引痛,抑或溢饮之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无不与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4.肺在志为忧功能失常致痛

悲伤忧愁伤肺,而肺气虚时也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导致气血不利,从而诱发或加重胸胁疼痛,同时不利于疼痛的治疗。

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功能失常致痛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是指肺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的作用。肺气宣发的功能正常,则皮肤固密,毫毛润泽,抗御外邪的能力较强。若肺气虚弱,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憔悴枯槁,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抗御外邪的能力低下,外邪侵袭皮毛,营卫不和,而见头痛、身痛,或伴发热、恶寒等。另外,若肺的宣发输布失常,内生痰浊或痰饮为患,可致胸胁支满疼痛。

(四)脾与疼痛

脾、胃位于中焦,共同完成食物和水饮的运化和转输。机体的生长发育及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脾主运化功能失常致痛

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精微输布到全身。若脾阳不足,脾不健运,则会造成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蓄于体内,而且易于感受外湿,以致头痛沉重,其痛如裹。脾不健运,影响中焦,气机不利,则致腹部隐隐作痛等。

2.脾主统血功能失常致痛

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若脾气统血的功能失司,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阻络,不通则痛,加之脾运化功能减退,新血生化无源,必然造成血虚,脉络失濡,不荣则痛。

3.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功能失常致痛

全身的肌肉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发达丰满,运动轻健。脾失健运日久,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肢体、肌肉失养,不荣则痛,日久必致肢体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

4.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功能失常致痛

思虑劳神太过,不仅会影响心的功能,而且会影响脾的功能,导致脾的斡旋功能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滞中州,而致脘腹胀痛等症。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郁化热,而致口疮疼痛;若素体禀赋不足,加之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胃、肾、子宫等内脏下垂,可致腹部隐痛、坠痛、胀痛等。

(五)肾与疼痛

肾位于腰部,内寓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在志为恐,在体为骨,在液为唾。《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喻肾如同掌管国运命脉之官。在五脏中,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主闭藏,主命门火,开窍于耳和二阴。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功能失常致痛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景岳全书·血证》曰:“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故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肾具有储藏、封存人体精气的作用,肾中的精气能够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同时参与血液的生成。若肾精不足,则腰府失濡,可致腰部酸痛、双下肢酸软无力,以及眩晕、耳鸣、遗精等症。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对脏腑、经络有温煦作用,而肾之阴精亏虚,穷必及肾阳,肾阳虚则腰失温煦,可致腰部冷痛、双下肢酸软无力,伴形寒肢冷、骨痛易折等。小儿的“五迟”“五软”,成人的未老先衰,皆与肾精不足有关。

2.肾主水功能失常致痛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之蒸腾对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肺、脾、三焦对津液的气化作用均依赖于肾阳的蒸津化液。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起“关门不利”,水液停蓄于体内,湿郁化热而致痛,或湿热煎熬,日久形成结石,引起尿痛、尿血、肾绞痛等。

3.肾主纳气功能失常致痛

《类证治裁》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这里所说的“纳”是固纳、受纳的意思,人体通过肺进行呼吸,气下归于肾,并由肾摄纳,从而保证呼吸通畅、调匀。若肾气虚,纳气功能失常,摄纳无权,则呼吸表浅,呼多吸少,进而影响全身的气机,出现胸痛等病理现象。

4.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功能失常致痛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主……肾主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若劳损于肾,或平素体虚,肾气虚弱,肾的精气不能充养筋骨、经络,气血不畅或瘀血滞留于经络,血不荣筋,而致腰部疼痛;或肾气虚弱,风寒湿邪易于乘虚侵袭,阻滞气血,导致肢体困重疼痛。《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说明牙齿与骨同源,齿为骨之余。若年老体弱,精亏髓减,则易齿痛、齿摇,甚至脱落。老年人骨质疏松,比较脆弱,易于骨折,头发枯萎,都与肾之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密切关系。

5.肾在志为恐、开窍于二阴功能失常致痛

惊恐太过则易伤肾,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的气化依赖于肾气。肾阴虚与肾阳虚,或因惊恐伤肾,气机逆乱,皆可导致疼痛。肾司二阴,小腹胀痛与肾之气化不足相关。若湿热蕴结下焦,阻滞膀胱气化,形成结石,多呈阵发性腰痛,亦可为持续性疼痛,疼痛轻时,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酸胀或不适,劳动可使疼痛发作或加重。肾结石腰部往往呈绞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女性放射至大阴唇部位。男女生殖系统疼痛及外阴部病变、疝痛,多与肾有密切关系。老年人若肾阴精虚,则肠液枯涸,易发生便秘、肛裂,疼痛异常。

二、六腑与疼痛

脏与腑相表里,共同完成机体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皆直接与有形的物质相关,以通降为顺,其通降不及和太过皆可出现各种病候,引起多种疼痛。

(一)胆的功能失常致痛

胆为六腑之一,又隶属于奇恒之腑,内贮清净的胆汁,是肝的精气所化生。胆与肝相连,位于胁下,二者又有经脉相络属,肝、胆之经脉布胁肋。胆在六腑中具有重要作用,胆性刚直,豪壮果断,以通顺为常,对人体精神情志,尤其是决断能力有很大影响。在病理情况下,若胆疏泄失常,气机不利,可出现胆区胀痛,痛连胁肋。其阳亢火旺之证,多见头胀痛、目眩、胸满胁痛、口苦咽干、易怒、耳鸣、耳聋,脉象弦数或弦滑。若肝胆气滞日久,影响胆汁疏泄,则易形成胆结石,而见右侧胸胁胀痛,或窜痛至右肩部,呕恶,泄泻,并时有发热,脉弦滑。若胆火灼津成痰,扰及心神,则可形成痫证,亦可致胸痛、胁痛,或腹中游走疼痛等。若胆气虚,心胆气怯,则致心前区隐痛、失眠、心悸等。

(二)胃的功能失常致痛

胃,古称“太仓”,又称“水谷之海”。脾与胃相表里,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燥一润,相互协同,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腐熟、转输功能,以及气、血、津、液的生成等。胃气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人之生命活动,必赖先天肾气和后天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充分说明了胃的重要性。胃病的疼痛多在上腹部,又称胃脘痛。胃病虽在胃脘,但与肝、胆、脾有密切的关系。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阻遏中焦,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而致胃脘痛。若病程较久,气滞血瘀,则胃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拒按,经久不愈,或呕血、黑便。若胃热伤阴,则胃脘隐隐作痛,喜按,痛无定处,疼痛与饮食相关,干呕呃逆,不欲食,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素体脾胃阳虚者,则多见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口泛清涎,脘闷纳差,腹胀,大便溏。

(三)小肠的功能失常致痛

小肠与心相表里,其脉气下行至胃经的下巨虚穴。小肠主要接受经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分化为精微和残渣,同时吸收水谷的精微,通过脾转输全身,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若因恣食生冷,损伤脾阳,或露宿寒湿风冷之地,寒邪侵袭,皆可影响小肠的受盛化物,而腹部脐周突发疼痛,喜温怕冷,大便溏薄。饮食不洁,寄生蛔虫,蛔虫蠕动或成团阻塞肠道,又可形成脐周疼痛、腹胀、呕逆等。若脾胃阳虚,运化失司,脉络失煦,则致腹痛隐隐、痛时喜按,大便溏薄,脉沉弦。饮食不节,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湿热交阻,导致肠道气机壅塞,多表现为腹胀痛、大便黏滞不爽。若心移热于小肠,致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则可见小腹胀痛、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咽痛、小便短赤甚至尿血、茎中痛,舌质红而苔黄,脉滑数。

(四)大肠的功能失常致痛

大肠与肺相表里,居于腹部,为传导之官,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部直肠出口为肛门。《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主要功能是传送、贮存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其气下降,以通为顺,若传导功能失常,则可形成腹痛等。若寒、湿、暑邪侵入,或恣食生冷、辛辣厚味,或不洁食物损伤肠胃,邪滞交阻,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则可见腹痛、腹胀、肠鸣、舌苔白滑,脉弦,或大便黏滞不爽,腹痛,肛门灼热疼痛,脉弦数,苔黄厚,甚则诱发痔疮。湿热下注肠道,灼伤气血,则致腹痛、痢下赤白。若素体阳盛,积滞化热,邪壅大肠,则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暴饮暴食、过食油腻,助湿生热,内蕴结肠道,或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肠痈,症见腹痛较剧,右下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对疮痈肠痈证候的描述颇为详细,谓:“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文中虽无一“痛”字,然“肠内有痈脓”为点睛之笔。

(五)膀胱的功能失常致痛

膀胱与肾相表里,有经脉相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贮存和排尿功能全靠肾的气化作用。膀胱位于下焦,所以气化不利,或湿热蕴于下焦,或肾气虚关门不利,即可表现出尿痛、尿频、尿急,或小便不利。《素问·宣明五气》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若肾及输尿管结石,可有腰部钝痛或剧烈的绞痛,痛向少腹部、腹股沟部、阴囊、外阴和大腿内侧等处放射。输尿管末端结石可有尿频、尿急、终末尿痛、血尿、排尿困难,活动时疼痛加重。若结石在膀胱,则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流突然中断,有时需改变体位才能继续排尿,排尿终末耻骨上区剧烈疼痛,疼痛可牵涉阴茎头或会阴部。

(六)三焦的功能失常致痛

三焦属六腑之一,与心包相表里,有经脉相互属络。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升,其痛乃作。《素问·风论》有“脑风”“首风”之名,多为风寒侵袭经络,上犯颠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致头痛。风热重则头痛而胀,甚则如裂,此为风热上扰清空。火、暑、燥都可使头部气血壅、脉满而致头痛。若湿邪重,则头困重如裹,疼痛且脑昏沉。若七情过极,肝阳上亢伤脑,实则头痛、眩晕、夜不能寐、心烦易怒;肝肾不足,髓海空虚,则头空痛、眩晕、腰痛酸软。若头痛隐隐、心悸不宁,属血虚不荣于脑。若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属痰阻脑络。临床所见外伤后头痛,其痛有定处,如锥刺,属脑内瘀血致痛。若颅内肿瘤或血管畸形,也可致头痛。

(七)胞宫的功能失常致痛

子宫又称胞宫、女子胞,位于小腹部,是女子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女子胞与肝经、肾经、冲脉、任脉、督脉的关系十分密切,女子胞疾患是女性病痛的主要部位。女子胞的发育,月经的产生,孕育胎儿皆有赖于肾产生的“天癸”及冲任二脉的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冲脉、任脉同起于胞中,冲脉与肾经并行,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故称“冲为血海”。而任脉在腹部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能调节全身的阴气,故称任脉为“阴脉之海”,主妊养胞胎。女子十二经脉气血充盈,经冲任二脉的调节而产生月经,月经应时以下,若因七情、六淫等影响,可发生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痛经的发病率较高,疼痛一般位于小腹,或放射至腰骶、外阴与肛门,严重者可因疼痛而虚脱。中医学称痛经为“经行腹痛”“经前腹痛”和“经后腹痛”。《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腹中血气刺痛”,并指出“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明确了其病因病机。《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张氏医通》云:“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

上述之因,或带下,或阴中作痛、小腹恶寒,或牵引腰脊膝胫等而疼痛,系在中、下二焦之证,多关系于肝,或由忧思悲伤而触发,日久则阴血虚而消瘦,或因阳气亦虚而恶寒。妇人三十六病,变化无常,当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辨之。 cZEL0huGtbDzaQ2hzdt2IQdc7yDfHBcPTxH26JmsB3OQkpBdPWzC/Mo7E3xTh9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