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气血病机与疼痛

气和血均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运行失常是产生疼痛的重要病机。

一、气与疼痛

人体之气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和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肾的气化作用形成真气。因此脏腑的疾患必然影响气的生成与运行,而气的功能失常亦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可见气运行是否正常与疼痛的关系密切。

(一)气推动血、津液输布失常致痛

气有推动血、津液输布、代谢,温煦、濡养脏腑经络,促使身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如果气推动和温煦的作用失常,则可出现血行不利,水液停蓄,四肢不温,恶寒喜热的现象,进而可致血瘀,则出现疼痛。阳气不足则寒痛;气有余便是火,则为热痛、痒痛。气结则滞,气虚亦滞,使血与津液停滞,发为局部疼痛。如果气冲逆于上,则发生头部胀痛。

(二)气护卫肌表功能失常致痛

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气虚则各种外邪易于侵入,诚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感受外邪致痛,以寒邪为多见,即《素问·痹论》所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三)气化和固摄作用失常致痛

气的气化和固摄作用虽不直接致痛,但固摄失司之过汗、出血、泄泻、滑脱等,均可影响气血津液的数量、质量和代谢,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必然使气血亏虚,以致经脉失其温煦、濡养,不荣则痛。同时,正气虚弱,气化功能失常还可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力,而疼痛益甚。如元气亏虚,气血相失,气的气化和固摄作用不足,可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互结,经络阻滞,引起肢体疼痛和麻痹,或致血的运行失常而形成血瘀,造成多种疾患和疼痛。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操烦太多,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医门八法》曰:“人之气血,只能不足,不能有余,其胀满凝结为痞为块,为癥为瘕者滞也,皆似实而实虚者也。”《寿世保元·血气论》亦云:“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总之,气血亏虚,诸邪停聚,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也是产生疼痛的关键所在。

二、血与疼痛

人体血在脉中运行,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营卫生会》又云:“(营气)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血具有营养和滑润全身的功能,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血不溢出脉外,依靠的是气的固摄作用。血的运行与心的功能关系最大。《医学入门》云:“人心动则血行诸经。”血还与肝、脾、肺的生理功能是否协调,以及受寒热等六淫的影响有关。《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气的推动不足,痰湿入络壅阻血行,寒凝血涩,血行缓慢,可成瘀阻或溢于脉外则为血瘀。血瘀是产生疼痛的基本病机。另外,气血不足,血不濡脉,气温煦不足,是疼痛的另一个病机。前者为实,后者为虚。

(一)血虚致痛

气血不足,血不濡脉致痛。《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又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因此,气血充足则人的感觉灵活,活动自如,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行于经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若气血不足,营气不能尽其濡养的功能,营卫失调,气机不畅,则发为疼痛。如外感风寒表虚证即有头痛、身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气伤痛”即指此类。此外,气血虚少亦可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故《素问·举痛论》曰:“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临床可见心前区隐隐而痛,过劳伤神则加重,兼见面色不华,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脉结代等。

(二)气滞血瘀致痛

人体气血在经脉中,按照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肺经的流注顺序,构成了阴阳相贯、首尾相接、如环无端的气血运行环路。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及无数的孙络(小的络脉)也与十二正经一样参与气血的运行,使其到达全身脏腑内外各个部分。气血在脉中循行,还要依靠心、肝、脾、肺、肾的综合作用,这是人体的生理基础。不论是七情内伤五脏,导致气机紊乱,还是饮食劳倦和外伤,都会引起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则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气滞血瘀是导致疼痛的基本病机。 qANpp2LNLMEB4Ls5BHV6pZWzzWHxBVawcg6Humj/MTqbwsrttSA0oEjVZkF+VQ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