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经络病机与疼痛

经络病机是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导致其通行气血,温煦、濡养脏腑组织,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等作用失常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必然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经络病机应与脏腑气血病机相互参照。经络所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一方面与各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病理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与各经络的循行路径和经脉气血运行通达与否有关。

一、十二经络病候及疼痛特点

经络各有不同的循行路径,当外感、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经络就会通过所循行的有关部位,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例如,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桡侧,沿食指桡侧上行,循臂入肘,上肩,其分支从缺盆(锁骨上窝)向上到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如果手阳明大肠经积热,气血瘀滞,就可能出现齿痛、颈肿、肩胛和上臂痛、食指活动不灵活等,甚至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故我们在临床中应当熟悉各经络的循行路线及其所属的主要病证。十二经络与五脏六腑皆有一定的络属关系,因此,十二经络有病就会影响相应的脏腑,从而出现脏腑的病理变化。如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并与心、肺、大肠相关,故足太阴脾经有病,则会引起脾胃升降失常,纳运失职之候,如胃脘痛、腹痛、呕恶、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黄疸、肿胀等。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并与肝、肺、心等脏有直接联系,所以足少阴肾经有病,就可出现腰痛、下肢酸痛,甚至伴水肿、泄泻、腹胀、阳痿、眩晕等症。因此,分析经络的病理变化,必须与它相络属的脏腑联系起来。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若经络不通则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通而致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或由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及温煦脏腑、组织器官而致疼痛,即所谓“不荣则痛”。疼痛亦可由其他原因所致,如风、寒、暑、湿、热、火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其中,热盛灼伤经络则为灼热痛、湿盛浸渍经脉则为体重酸痛等,既反映了外邪的性质,又反映了经络气血受阻的情况及部位。经络病机的病候及疼痛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可由经络所过而致病痛,又可影响经络络属的脏腑而致病候及疼痛。如手太阴肺经经气不通,首先可出现肩背痛,其次可影响本经所属的肺脏出现病候,如气喘、咳嗽等肺气不降之症,以及其相表里的大肠病痛。除此之外,经气不通还可引起相关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候,如手太阴肺经有病可影响鼻、喉等,表现为呼吸不利、鼻塞等。这就充分体现了脏腑、组织器官与经络的统一性,以及机体各部的完整性。但在经络循行的过程中,因各个经脉的循行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不同,经脉病机病候及疼痛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人体循行,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脉之间有阴阳表里配合关系,其反映的病候和疼痛特点各不相同,在临床中对疼痛的靶向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手太阴肺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若其经气变动,则见肺气宣降失常之症,如胸闷胸痛,呼吸不利,或喘咳。若手太阴肺经经气不利,筋脉失养,则表现为臂臑痛和肩背疼痛,具体表现为胸痛、缺盆痛、肩背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痛。若手太阴肺经经气不足,经脉失养,则见肩背冷痛、恶寒、臑臂前廉冷痛。若手太阴肺经经气虚,温煦无力,气化不足,则因虚而致痛。若六淫侵袭于经,经气郁滞,不通则痛,并兼有表实之证。背为胸中之府,邪气犯肺,经气不利,经脉郁滞,则肩背痛;臑臂内前廉为手太阴经循行之处,故经气不畅则为痛。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下膈,属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其经气运行失常,易致腑气失于通调,食物传导变化失职,而见脐腹疼痛或腹痛,走窜无定处,以及肠鸣、大便异常等症。此外,手阳明大肠经,循食指上廉,循前臂至肘外廉上臑外前廉,其支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至鼻外。其经气运行失常,则可出现经脉所过之处的病候,主要为颈肿、肩前臑臂痛或食指不用。若手阳明大肠经经气不足,经脉失养,肌肤失于濡润,其所循行之处则出现臑臂冷痛、麻木不仁等症;若外邪侵袭,手阳明大肠经经气不畅或痹阻不通,则见臑臂红肿而热痛。如《灵枢·经脉》曰:“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其经脉所过之颈肿、下齿痛、臂桡侧所出现的疼痛等,均可由大肠经经气郁滞而致。

(三)足阳明胃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入缺盆,下膈,属胃……其支者,起于胃口……”其经气变动,导致胃腑不通,通降失常,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出现胃腑的各种病证。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内系于目,下循鼻外、面、颈、耳、喉咙等头面、五官部,到下肢循行于大腿前外侧,经髀关、伏兔至膝关节,下循胫外至足跗。若其经气变动,则出现循行部位疼痛及各种病候,主要为口面痛、口眼㖞斜。足阳明之脉,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夹口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可见面颊部皆为足阳明经脉循行之处。若足阳明胃经经气变动,感受寒邪或热邪,皆可致气血不和,出现面部疼痛,甚至面部肌肉麻木、口眼㖞斜。另外,其经脉循喉咙,若感受风寒,经气郁滞,则致咽喉肿痛;其经气虚亦可致咽喉慢性疼痛,或出现沿经脉所过之疼痛。若阳明经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则而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肉萎缩;或风寒湿邪内侵,阻塞经脉,导致气滞血瘀,可出现循行部位疼痛,遇潮湿、寒冷加重,兼见肢体不温等症状。

(四)足太阴脾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其经气变动内涉于脾,则见脾失运化、水湿停留、脾不统血等证。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循下肢内侧上膝股内前廉,其经气变动或外邪侵袭经脉,则出现经脉所过部位病候及疼痛,主要表现为股膝痛、足大趾不用。若足太阴脾经经气不足,不能濡养肢体,则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或不用之症。若外感于寒,经气变动,气血运行不畅,亦可出现下肢疼痛、足大趾不用,循经厥冷之症。由于足太阴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若经气不足,血气虚,不能濡养于舌及口唇,则出现舌体舒软无力、瘦小,或舌痛,人中胀满。此为足太阴经气竭绝,脾气极虚之症。若足太阴脾经受邪,经气郁滞不通,津液不能上承,还可见舌体强硬或舌体疼痛。

(五)手少阴心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其经气变动涉及心,故出现心痛、神志病、血证等各种病证。手少阴心经直行之脉,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沿臑臂内后廉至掌内后廉,至小指内指端。若邪气扰经,经气运行失常,则出现臂厥、胸胁和臑臂内后廉痛、手掌心热痛等循经病痛。心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支脉上行夹咽喉,浅出于面,系于目系,若手少阴经功能异常,则出现语言不利、咽干痛、目赤、头痛等症。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灵枢·经脉》云,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小肠为手太阳经之腑,其功能为泌别清浊,主化物,与饮食纳化密切相关。若经气变动,邪客于经脉内传小肠,导致其受盛传化水谷的功能失常,故有腹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另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腕后尺骨小头,直上沿尺骨下边,过肘内侧,沿上臂外后侧上肩,绕肩胛入缺盆,其支沿锁骨上行循颈,抵面颊至目外眦入耳中,另一支脉到目内眦。其经气变动则沿经脉循行出现疼痛,故出现肩、臂、臑、肘后、肩疼痛,肘挛急或弛废不用等症;亦可出现耳鸣,面颊、颈项肿痛,头目疾痛之症。此皆手太阳小肠经的疼痛特点。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行于脊背,“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若经气变动,外经病不解,邪气随经入腑,则为膀胱病,影响水液代谢,可出现小便不利和口渴多饮之消渴等症。另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若膀胱足太阳经受邪或经脉血气不足,多出现头痛、项强痛等症状。如《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再者,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腰部,“夹脊抵腰中”,又“从腰中下夹脊”。若膀胱经受邪或本经经气运行失常,则出现腰背部疼痛、强直、屈伸不利等症;足太阳膀胱经亦“起于目内眦,上额”,故足太阳膀胱经经气运行失常,多引起两目赤痛,视物不清,目眩等耳目鼻部疾患。

(八)足少阴肾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上行贯脊内,属肾络膀胱。肾为足少阴经之脏,其经脉病候内涉于肾脏。肾主藏精,主髓,主生殖,故膀胱经经气变动,则可引起肾精脑髓病候及精室、胞宫、生殖及妇科病证。如头重眩晕、腰膝酸软、腰痛、少腹痛及遗精、不孕、崩漏等症。此外,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循内踝之后,入足跟,上小腿腓肠肌部,上股内后廉,贯脊,在腰部内属于肾。若经气失常,则出现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疼痛病症,如腰背疼痛、足胫痛等疼痛;再者,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其气血充盛则滋养咽喉,柔润舌体,则声音清晰鲜明,若肾少阴经气变动,肾阴不能上承,咽喉失养,则致咽喉干痛,声音失哑,舌体强直,语言不利等咽喉疾病。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手厥阴经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心包络为心之外围,代心行事,亦列为十二脏腑之一,所以临床上往往把与心有关的病候,归于心包络。《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诸邪之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由于诸邪在心时,皆在于心之包络,故心包络疾病多可反映心脏之病,其经脉变动可导致心包络功能失常而发病,常见有心胸痛、神志失常、血证等。另手厥阴心包经布胸胁,抵腋下,循行前臂内侧手太阳与手少阴经之间,入掌中。若经气变动则可出现臂腋肿痛、肘挛急、掌中热、手心热等症。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内属于三焦之腑,络于上、中、下三焦,其经气变动会波及三焦,可见上焦(心肺)病、中焦(脾胃)病、下焦(肝肾)病。手少阳经循行于手臂外侧,上肩,循颈,其支脉“从耳后入耳中”,交颊“至目锐眦”。若邪气客于手少阳经,则可出现其循行部位疼痛红肿等病症,如目外眦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痛等。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足少阳胆经居半表半里,主枢,其经脉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脉之一下颊,抵颈至缺盆,过季胁,贯膈,属胆络肝。其经脉病候波及耳、目、咽、面颊等部位及胆、肝等脏腑。其经脉变动主要体现在胆腑功能失常,“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盛精汁三合”,因此表现为神志异常及胆汁排泄障碍等方面病候。足少阳胆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经气变动,首先出现头痛、目痛、耳鸣、耳聋等头面目耳病症;又胆经循胸过季胁部,因肝胆不和,胆气郁结或经脉郁滞,气滞不通,皆可致胸胁疼痛或胀满之症;又胆足少阳之脉行身之侧,循胁里,过腰髀,合于髋关节,向下出膝关节,下外辅骨之前,抵绝骨之端,出外踝,至足跗上,其经气运行失常,则可出现腰痛,下肢、膝关节、小腿及足部的疼痛等。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候及疼痛特点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循足踝内侧上行,循大腿内侧,抵小腹络阴器,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胸胁,循喉咙,连接目系,出额部与督脉会于颠顶部,又与任脉、冲脉相联系。因足厥阴经脉内属肝脏,其经气变动首先影响肝脏,出现各种病证,如筋病、情志病、血病、风病等。又足厥阴经行于下肢内侧,经气变动则出现下肢、足部疼痛之症;又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若经气变动,则可导致少腹痛、外阴痛、疝气、小便不利等病候;又足厥阴肝经支脉与别络和足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骶下之上髎、下髎之间,若足厥阴肝经经气变动时,可引起腰部疼痛、强直、转动困难等症;又见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胸胁”,乳头为足厥阴所属,若其经气变动则可发生胸胁痛及乳房肿痛、乳痈等症;又见足厥阴肝经其支脉连目系上额,达颠顶,与督脉会于颠顶,其支脉下行颊里、颈部,若经气变动则可出现头顶痛,颈、颊肿等。

二、奇经八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其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既不像十二正经那样行于手足,亦无络属脏腑的表里配偶关系。其主要功能是独立于十二正经之外对十二正经的气血蓄藏与流动进行调节,调整气血的异常变化。如《难经·二十八难》说:“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奇经八脉只能依靠其络脉为十二正经调节气血,而不是直接参与气血流动,是经脉气血的调整系统和异常变化的缓冲系统,对于防治经脉病候及保护气血环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督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督脉为阳脉之海,是人体阳脉之都纲,以其督领诸经脉,其循行较为复杂,据《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是循行脊背中央的经脉,下起于会阴,上至于脑。但《黄帝内经》对督脉循行的认识很复杂。据《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说明督脉的循行主要与膀胱经、肾经有密切的关系,其下端络属于阴器,与男女的生殖功能有关,其上系入于脑,贯心、上颐环唇,系两目。若其经气变动,可引起腰背脊髓、膀胱、肾、脑、心、口唇、目、外阴等处病候,如腰痛、脊背痛等。若督脉之气运行失常,其经脉不利则尾闾痛连脊背,头颈项强痛,脊强反折等证。此外,督脉起于会阴,女子入系廷孔,男子循茎下,若督脉经气变动则为前后阴病及遗尿、痔、癃闭等症。

(二)任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任脉行胸腹部正中央,为诸阴之海,总督诸阴之会,与妊娠、养子及月经有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十四经发挥·十四经脉气所发》曰:“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脉也。”《针灸大成·任脉经穴主治》曰:“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故名曰阴脉之海焉。”任脉为诸阴经之海,与妊养胎产有密切关系。任脉起于胸中出于会阴,行胸腹部正中,其气上行,循下、中、上三焦。若任脉气机逆乱,则可出现心下满、心下痛、少腹痛之症,逆气由少腹上冲心,心下痞满,而痛郁结于下,则有少腹瘕聚、大小便不利等症。

(三)冲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冲脉为奇经之一。《灵枢》载其脉起于“肾下”,后世医家则认为起于胞中,又称为“血海”“血室”,循行较为复杂,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灵枢·逆顺肥瘦》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趾)间。”《灵枢·动输》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冲脉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十二经之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之称。由于与任脉并行,又与督脉相通,故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则渗入三阴。冲脉与足阳明经会于气街,与足少阴经相并而行,故与胃、肾相关,与先天、后天相联,为血之海、气之源。若其经气变动,血气不调,则可见冲任不固,而里急腹痛、月事不正、下肢厥等病候。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这三十六病多与“冲任虚损”有关。

(四)带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带脉亦属于奇经之一,起于季胁,斜向下行至带脉、五枢、维道穴,围绕腰腹一周。如《灵枢·经别》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难经·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若带脉功能失常,不能约束诸经,则经脉弛缓不收而为腰部无力或隐隐作痛、疝气,以及下焦病、月经病、带下病等。

(五)阴跷脉、阳跷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跷脉有阴跷、阳跷之分,阳跷脉为足太阳之别脉,阴跷脉为足少阴之别脉。《奇经八脉考》综述其循行云:“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之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腧,上行肩膊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若其经气运行失常,出现病症亦较多,多为与肢体运动有关的病症,如肢体肌肉运动性疾病,经脉拘挛出现的疼痛、肌肉紧张,行路较迟,甚或跛行。

(六)阳维脉、阴维脉病候及疼痛特点

维脉起于下肢上行于头面部。《素问·刺腰痛》谓:“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难经·二十八难》曰:“阳维起于诸阳会也。”《奇经八脉考》曰:“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一十四穴。”若经脉变动,气血郁滞,则导致阳维、阴维诸病,如心痛、腰痛及神志病。 DgyKQTFiLMOOhOonkUov3b+/L+QpH26R5qtfYchefQ3FFgCJFWaalWfZSc8hlOy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