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药的诗意,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经》起,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歌赋,均可见其踪迹。药名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诗词文化现象,承载了中医药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尤其是人文。已知药名诗最早诞生于南朝时期,以药名罗列镶嵌入诗,这与当时的中药知识普及密切相关。至唐宋时期,诗词文化繁荣,药名体诗词多见于唐宋诗词集、医药文学著作及医学史料中。元代,文人仕途受限,传统诗词逐渐式微,新兴的散曲和杂剧共同构成了“元曲”,其间还出现了药名体的元曲作品。明清时期,药名体已成为一种展示文人技艺的文体,“本草戏”也随之而生。

以诗歌为载体进行中医药文化传承,对诗歌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纸上风雅,纸下用实。医药名入诗词,也是疗己心。如“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的黄庭坚,“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的辛弃疾;亦有王安石用药名体来劝酒,孔平仲用其来送别,陈亚用其来解相思。中药名中所含的词汇也极为雅致,如半夏、茯苓、紫菀、青黛,恰如女子之名,白薇、黄芩、泽兰、豆蔻、红花,清雅如画。药名寓意,如姜维《报母书》云“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乃魏主令姜母托病求寄当归,姜维用中药远志、当归回信,以明志向高远,且表不归降之决心。

药之诗意,在其名雅,在其意美。诗词之中,融入中药,草木医人,诗词医俗。本草芬芳,千年诗香。闲读诗词,美不胜收。忙中用药,救人疾苦。闲忙相宜,以美传技。吾等历经三年,收集从南北朝至清代药名体诗词,共157首,集高朋胜友,合众弟子,查阅典籍,详注细解,并呈恩师审之。药诗文化,流传千年,收集整理,意在传承,启儿童之蒙,共青年之鸣,引学者之玉,行而不辍,乃出版之本意。

诗有雅俗,药分五味,众口难调,书中难免有瑕,望读者海涵。注解引用诸家本草典籍,参考注明若有所漏,亦请君子谅吾所失。

孙景环
2024年5月于重庆 wXITAjhXO1cXY4pC14eDeAdEU77FoSg5ujGQHNuA9W/Mjb35KTseGVaAHqdyYe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