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皋岁暮相逢地,
黄 [1] 叶霜前半夏 [2] 枝。
子 [3] 夜吟诗向松桂,
心 [4] 中万事喜君知 [5] 。
【作者】张籍(约772—830),字文昌,元和诗坛代表诗人,中唐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乐府诗方面取得了成就,与王建并称为张王乐府。因张籍曾任官水部员外郎,所以人称“张水部”。贞元十五年,张籍经韩愈推荐,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长庆元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张籍的诗变革了诗坛旧习,继承了杜甫之简丽诗风而成一家。给唐朝中期的诗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中唐文学的复兴和唐代文学的第二次辉煌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有《江南曲》《江村行》《湘江曲》《泗水行》等。
[1]地黄:即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性味:鲜地黄为甘、苦,寒;生地黄为甘,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主治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用法用量:鲜地黄为12~30g,生地黄为10~15g。(《中国药典》2020年版)
[2]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味:辛,温;有毒。归经: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用法用量: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中国药典》2020年版)
[3]枝子:即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用法用量: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中国药典》2020年版)《得配本草》云:“清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4]桂心:桂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用紫色厚者,去上粗皮,并内薄皮,取心中味辛者用。性味:苦、辛;无毒。归经:入手少阴经血分。功能主治:主治九种心痛,腹内冷气,痛不可忍,咳逆结气,壅痹,脚痹不仁,止下痢,杀三虫;治鼻中息肉,破血通利月闭,胞衣不下;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消瘀血,破痃癖癥瘕,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本草纲目》)
[5]喜君知:即使君子,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甘,温。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杀虫消积;主治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用法用量:使君子9~12g,捣碎入煎剂;使君子仁6~9g,多入丸散或单用,1~2次分服;小儿每岁1~1.5粒,炒香嚼服,1日总量不超过20粒。使用注意:服药时忌饮浓茶。(《中国药典》2020年版)《本草纲目》言:“忌饮热茶,犯之即泻。”《神农本草经疏》言:“忌食热物。”《本草汇言》云:“脾胃虚寒之子,又不宜多用,多食则发呃……苟无虫积,服之必致损人。”
(杨倩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