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我是如何进行候气针灸的

一、分经辨证——确定疾病所在经脉

人迎寸口脉诊,是分经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灵枢·禁服》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这就把“人迎候阳,寸口候阴”的人迎寸口脉诊的基本理论确定了。韩绍康先师曾指出,人迎寸口脉补充了八纲脉中阴阳两纲脉之不足。

人迎脉,即阳溪、合谷之间的桡动脉分支,反映手足三阳经脉的病变;寸口脉,又称气口、脉口,即寸脉入口处,《难经》“关上至鱼际是寸口”,即通常所诊寸脉太渊穴的部位,反映手足三阴经脉的病变。之所以通过人迎、寸口脉能反映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病变,主要是基于“阳明行气于三阳,太阴行气于三阴”这个机理,即阳明为三阳的代表,太阴为三阴的代表,故人迎候阳,寸口候阴。人迎脉,既非指夹喉之人迎穴,亦非晋代王叔和“左寸为人迎,右寸为寸口”之说。

正常情况下,人迎与寸口脉,“相引等齐大小”。患病的时候,具体分述如下。

1.人迎大于寸口(以寸口属正常为前提,下同),病在手足三阳经。《灵枢·终始》云:“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2.寸口大于人迎(以人迎属正常为前提,下同),病在手足三阴经。《灵枢·终始》又云:“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3.人迎小于寸口(以寸口属正常为前提,下同),为手足三阳经脉虚。《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其余手足三阳经均有“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的记载。

人迎小一倍于寸口,为足少阳经脉虚,小一倍而躁,为手少阳经脉虚;人迎小两倍于寸口,为足太阳经脉虚,小两倍而躁,为手太阳经脉虚;人迎小三倍于寸口,为足阳明经脉虚,小三倍而躁,为手阳明经脉虚。

4.寸口小于人迎(以人迎属正常为前提,下同),为手足三阴经脉虚。《灵枢·经脉》又云:“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其余手足三阴经则均有“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的记载。

寸口小一倍于人迎,为足厥阴经脉虚,小一倍而躁,为手厥阴经脉虚;寸口小两倍于人迎,为足少阴经脉虚,小两倍而躁,为手少阴经脉虚;寸口小三倍于人迎,为足太阴经脉虚,小三倍而躁,为手太阴经脉虚。

5.人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予之短期。《灵枢·终始》云:“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阴、阳之邪俱盛,阴邪盛于内而正气不能通于外,阳邪盛于外而真气绝于内,四盛以上之邪,为非常之邪,如瘟疫等,邪盛正衰,可予之短期。

6.人迎寸口俱小,为阴阳气俱不足之候。《灵枢·终始》又云:“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小)而不称尺寸也。”这是阴阳气俱不足之候,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不宜刺灸,将以甘药。

7.左右手人迎、寸口脉相异时,男则信其左,女则信其右。

二、确定选穴——独取一穴

分清疾病所在经脉之后,该如何确定选穴并独取一穴呢?

首先,效法《内经》垂教。《灵枢·九针十二原》曾举例用“独取一穴”的办法治疗疾病:“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又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何为“要”呢?“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气者,正气也,经脉之营卫气血也。营气,按“子午流注”规律,按十二时辰行旺(运行、旺盛)于十二经脉之中;卫气,按“水下百刻”规律,行旺于十二经脉之外,分别经目与照海出入于三阴与三阳经分(系统)之间。一穴(“节者”),可通达全身的营卫气血,故“独取一穴”,可治理全身之病证也。

其次,听取先贤经验。明代《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曰:“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肘后歌》曰:“鹤膝肿痛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标幽赋》曰:“胁疼肋痛针飞虎(支沟)。”这些都是独取一穴的宝贵经验,此处不一一列举。

再者,辨证选穴,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循经取穴,如下牙痛取合谷;近部取穴,如耳鸣取听宫;远部取穴,如高血压头晕取太冲;阴虚难眠取照海(令阳入于阴);虚火梦多取支沟(泻少阳相火);肾虚遗尿取尺泽(补金生水);肝火眼痛取光明(脏病腑取)等。

最后,要结合自己的思考。临床上碰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并不能依靠单一的治则去决定治疗方案,此时需要医生多思考,综合判断。下面还是结合一个案例跟大家聊一聊吧。

1990年10月底,我从鸡西开完“国内首届特色单穴疗法、针法手法研讨会”回来,途经北京。经同道介绍,来到304骨伤医院(现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中医科,联系有关红外线科研客观指标事宜,科长叫我到针灸科自选患者作测试对象。未进诊室,便闻一患者的大声呻吟,细问其故,方知该患者患有“慢性肾炎尿毒症”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时胃脘痛急性发作,主诊医生正予针灸及神灯TDP照射。因疼痛未得明显缓解,患者要求撤去“神灯”及扎在身上的五六支银针。

我被其痛苦所感,不顾“班门弄斧”之嫌,征得主治大夫同意后,主动为其针灸治疗。见其形体消瘦,面色苍黄,脉象细弱,难以扪到,舌质淡紫,苔黄厚而干,右上腹痛拒按,并言下午还要接受肾透析治疗。此病“脉虚症实”,邪盛正弱,舍症从脉当补,舍脉从症当泻,一时难以定夺。忽然想起韩老“舍枢不能开阖”之教:可通过针少阳枢机去探其虚实而定夺之。

因取右侧手少阳之经穴支沟刺之。进针少顷,即觉针下有“紧而疾”的邪气来至,即泻之,其痛渐缓;再三候得邪气至而泻之,其呻吟渐止,仅存轻微的疼痛感觉。见针下邪气已尽,针下已松动,遂出针。患者觉喉中有痰,卧起而吐之,其疼痛尽失,笑逐颜开。

本病例属“脉虚症实”,舍症从脉当补,舍脉从症当泻,最后取少阳之枢穴支沟刺之,针下有邪气至而尽泻之获愈。书本中并没有关于支沟治疗胃痛的记载,但在临床中我用之却效如桴鼓。因此我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与诸君共勉。

三、候气针灸的操作手法

候气针灸的操作手法有导引、补、泻三种。三种手法的区别,只是在于进针退针速度的快与慢,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的“刺之微在速迟”,而实施补、泻、导手法的决定因素在于针下所遇到的是什么“气”。无论何时何地,是邪气则泻之,间不容瞬;遇正气不足则补之;气机紊乱则导之也。虽然曰泻,但遇正气,决不能泻之;虽然曰补,但一遇邪气,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泻之。

泻邪,《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邪气”在针下的特征为“紧而疾”,一闪即无,呈单相波出现,紧急而迅疾。随营卫气血往来出入于经脉内外。当候到“紧而疾”的邪气至时,即用“疾而徐”(快进慢出)的手法泻之,令邪气虚,一直泻至针下再无“紧而疾”的邪气来至或明显减弱,令病者感到“若有所失”或“针下凉”(“气虚则寒”)为止,脉较针前和缓,自觉病痛减轻或消失,身体轻快,然后出针,勿闭针孔。

补正,《灵枢·终始》又云:“谷气来也徐而和。”这是“营气”在针下的表现。“卫气”为水谷之悍气,在针下的特征为“滑而疾”。外诊八纲辨证属虚证、寒证的患者,需要“补之”或“留之”者,当针下候得“徐而和”的营气或“滑而疾”的卫气至时,即用“徐而疾”(慢进快出)的手法补之,令正气充实。补后,患者自觉“若有所得”,或觉“针下热”(“气实则热”),脉较针前充实有力,身体感到温暖舒适,精神倍增;而医者针下“正气”也较针前充实。

【例1】

梁某,男,38岁,小学教师,1976年11月就诊。1974年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常觉胃脘胀,欠温、纳少,曾服补中益气之中草药及针补过足三里,症状有所改善,欲再针灸治疗。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缓,寸口小一倍于人迎而不躁,属脾胃虚寒之候,为足厥阴经脉虚,肝木气虚,疏泄无权,脾失健运,故腹胀、脘冷而食少也,当补足厥阴。

晚八时合于戌,卫气入于阴,营气旺于手厥阴心包经,手足厥阴同气。《针灸大成·八脉交会八穴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内关可通胃、心与胸,此时营、卫之气皆可取。遂取阴维与心包经之络穴内关,无痛点进针,从营中之卫取气补之。

当候得“徐而和”之营气至时,徐入徐出,导之,患者觉有“气”呈线状沿手厥阴经传导,上腋,入心,抵胃;再候得“滑疾”之卫气至时,即补之,徐入疾出,针下觉有热感呈片状从手内侧上腋,至心、胃及胸中、胃脘舒适,心跳加快;复候取卫气补、导之,其热增,上面,面热,略似饮酒状;再三候气补之,胃区热甚,欲作汗,知已“气至”(补够了量),即出针,急闭针孔,令热气留于胃脘。

针后,患者觉胃脘及周身有温暖舒适感,果然“若有所得”。当晚饥饿甚,需进食夜餐,热气留于胃脘于次晨方散。后告于韩师,方明“寒则留之”者,留其热气于病所也,亦属于(温)补法。继续以补中益气之中草药及食疗调理数月,其胃胀渐减,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年至六旬,前妻因病不治而病逝,还能再婚而正常生活。

导气,《灵枢·经脉》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指体内无邪(针下候不到邪气),正气又不虚时,使用导法,正如《灵枢·五乱》所说:“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导,只能导其正气,故曰“同精导气”。切勿导其邪气,只能导其正气(经气)之不通,或令“气至病所”。故导气有催导、疏导或通导之用,往往与补法或泻法配合运用。

【例2】

陈某,男,癫痫间歇期,咽干,梦语、寐不安,舌根裂,脉弦细缓,此肾阴不足,阳不入阴之候。

于1968年10月某天下午,当“卫气”行于阴分时,取阴 img 照海穴,无痛点进针之后,其气未至,“徐入徐出”,催导之;当“滑而疾”之卫气至时,“徐而疾”补之,令针下热,传至足底,并从内踝沿足内侧上至膝下。

然未过膝,导之,其气过膝,循股内侧入腹;至脐再导之,经“命门”穴抵腰,热气随膀胱经分,夹脊而上;从“神道”穴入心,心前区热;上喉,喉热,津液生,咽干除;遂面热而微红,如轻度酒醉状;旋去针,闭其孔。当晚酣寐,无梦语。

img

作者近照 7tCdQs439bOLXXn82Y+QbzVC4zvinWVSyOReXYfoyQVniCZlv7BPEyI96mcT+3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