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无痛点进针

一、“无痛点针刺法”的由来

“针刺疼吗?”这对未接受过针刺治疗的人来说,可能是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因此,要使针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无痛针刺,即为施术者首先要掌握的关键手法。在学医时期,进入三年级教学实习阶段,我为第一个患者针刺时其疼痛的呼喊声,深深地触动了我。怎样才能使针刺没有痛苦呢?这念头一直驱使着我寻找这个“无痛针刺法”。

无痛针刺的方法颇多,如速刺送针的“飞针法”“夹指法”“咳嗽法”等,无疑可减少进针时的痛苦,但穴位的精确度难免有误差,或有可能刺到血管、神经干,产生出血或有触电样感觉。因此,这些针刺法我不敢恭维。

针灸老师教我们用捻转进针法进针,我一直沿用着。我曾接受过师资班文介峰老师为我针足临泣,他根据《针灸大成》的取穴法:“在阳分,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隙腘之间,动脉相应。”于是“爪而下之”,用毫针正刺指甲交叉痕上,进针时无痛苦,但深刺时,即有触电样感觉,麻痹难忍。韩绍康老师给我针刺支沟时,亦“爪而下之”,针刺于指甲痕旁约1.5mm(指甲浅痕),有时无半点痛苦,但有时还会有疼痛的感觉。

大三学了解剖学及生理学,了解到疼痛感觉来自痛觉神经末梢,要想不发生疼痛,就要避开痛觉神经末梢,而毛发则有毛发神经丛缠绕着,那里有较多的痛觉神经末梢分布。故与56级王球华学兄谈论时,他也提出要在“毛发之间”进针。但毛发之间还有痛点与无痛点之别。于是,在《针灸大成》取穴法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经验与同学的提议,我在“筋骨之侧”或“隙腘之间”处取穴(体位一定要正确,自然舒服为宜),“爪而下之”,取“低而高”处,“毛发之间”,选取“无刺痛点”,“正指直刺”,捻转进针。这样,经过三年多的酝酿和反复验证,“无痛点针刺法”便成功诞生了!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每一个穴位都有一个“无痛点”(耳穴除外,耳穴则要找痛点)。只要耐心寻找,都可以找到。

二、“无痛点针刺法”的运用

我自运用此法后,针刺疼痛大大减轻,甚至消失,患者的畏惧心理也因而大大减少,再加上常常“独取一穴”,针刺部位少而精,故为针刺治疗铺平了道路(穴位注射也同样适用)。

【例1】

梁某,男,26岁,1976年4月底某日傍晚,搭顺风车从封开县南丰镇来到长安镇(是时,我在长安中草药针灸学习班复训赤脚医生),梁的司机请求我为其针灸治腰痛。

我准备为他刺腰阳关。患者取俯坐位,当我用1.5寸长的银针为其刺进穴位后,梁某骤觉头晕眼花,遂冷汗出,并欲吐,原来他被吓晕了!我当即为他施以急救,按人中、风池后他才慢慢恢复常态。

以后回到南丰,梁某因胃痛求治,我欲为他针灸,不料他谈针色变,连连摇手拒绝。我这才想起他曾经见针而晕,最后就只为他开药治疗。再后来,他又因重感冒发热头痛并伴有胃痛,请我出诊。我再次动员他用针灸治疗,并对他保证:如针到痛就不针。他才勉强应诺。

于是我用“无痛点针刺法”刺外关透内关,通过几次的点刺找到无痛点后就开始慢慢进针,同时注意着他的反应。

结果这次入针非常顺利,针刺过程中患者并无疼痛感觉,也无自然抗拒的反应。经候气针刺补泻后,患者头痛失、发热减、胃痛缓。

以后,他凡有病痛,均主动要求先针刺治疗。

【例2】

吴某,男,26岁,1978年因感冒头痛求治。

欲取外关刺之,他见我欲取针为其针刺,即频频摇手,表示难于接受,我同样与之保证:痛则不针。结果亦顺利进针,效若桴鼓。

以后,不仅他本人有病痛先要求针刺,连他的父母、兄弟有病痛,均极力要求针刺治疗。

【例3】

江某,女,52岁。原广州某医院院长(胃切除术后已病退),1986年因感冒找我诊治。

我为其刺外关,取无痛点,顺利进针,候得邪气而泻之。针后患者体适,慰甚,并言未曾得见此针法。

后我从广州出差回到封开,她打了长途电话,问我可否为她再针一次。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我只好婉拒,并建议她找我师兄为她针治。这个案例,在我的记忆中深刻而美好。

此后,此法应用于婴幼儿和儿童身上,亦得心应手,针灸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无痛点针刺法”是本人总结前贤和导师的经验,并参考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的认识,以及与同学的切磋,经过3年多的反复思考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因此,无痛点针刺法,也可以说是本人所独创。它为我运用针灸疗病打通了第一道难关!

每个穴位都有一个无痛点,同道们应该细心探求。 Ou638c3RQdTFwC5iLcXZLcKH3Zuj/I6gipOzMMaEa6saSOqQVa3oqbsZZGhWVh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