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传至今日,能以“独取一穴”而见功于临床者鲜矣!
余偏居一隅,孤陋寡闻,但知原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针灸顾问韩绍康老师及其好友佘祖芬医生有是乎!他们被人们誉为“岭南半支针”。韩师深得《内经》针法并精研《针灸大成》经验,常以“独取一穴”疗疾,候气补泻,同精导气,疗效甚佳。
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教我们针灸学的靳瑞老师的引荐下,余于1961年夏有缘幸遇韩绍康老师,与同好者随师三载余,每周日必往,寒暑不易。效法吾师“独取一穴”,至今逾五十载,坚持不懈。
候气针灸,源自传统的岐黄针灸,是“上守神”的上乘针灸,是讲究候气的,是要“神在秋毫”的。进行候气首先要分清“邪气”与“正气”的区别。
邪气《灵枢·终始》云:“邪气来也紧而疾。”“邪气”致病,在针下的表现为“紧而疾”。“紧”,言其势之来紧迫而匆促;“疾”,指其动态,急促而迅疾,与“紧脉”的感觉相仿,呈单相波出现,一般较指端搏动感稍有力,混杂在营卫之中流窜,与郑魁山所云“一闪即无、时间很短”之“一过性”有相类似的体会。
正气《灵枢·终始》云:“谷气来也徐而和。”“谷气”者,正气也,有营气、卫气之分。“营气”为水谷之精气。荣行脉中,徐、和、柔、匀,不紧不疾,按“子午流注”,循十二经脉,行走于经隧,分别旺于十二时辰,略似“涩脉”之状,一般较“指端搏动感”为弱,呈多相波(连续性)出现。“卫气”乃水谷之悍气。疾而不紧,滑而不涩,略似“滑脉”之状,一般相当于指端搏动感觉之大小,“如动脉之状”,多呈单相波(一过性)出现。
以“独取一穴”进行治疗,根据病情及针下气至情况,判别其邪正的盛、虚而补、泻导之,可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韩绍康老师运用源自《内经》的传统毫针刺法,独取一穴治病,并常用外关治感冒,效如桴鼓。我亦仿效他用此穴治病,每获良效,并且广为应用。凡与外感有关之病证,皆取外关治之,疗效亦相当显著,深受病者欢迎。同道们也可以探索自己擅长的穴位,只要能候气便可。
“独取一穴”,多取五输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络穴等,并多以辨证取穴及经验取穴结合而得之。取五输穴,一来是取穴较为方便,多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同时,对运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更高层次的补泻法,更为适宜之故。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近60年的临床诊疗中多以“独取一穴”来进行候气针灸,治疗各种病证,但根据病情需要,偶有会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治疗有兼证或多种病证的病例。
我最常用外关穴。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又是手少阳经的络穴,在手背腕横纹上两寸,两骨之间凹陷处。该穴主治热病、头疼、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齿痛、颊肿、腰痛、胁肋痛、肘臂不能屈伸、上肢痹痛、手指痛不能握、手颤、瘰疬、腹痛、便秘、感冒、半身不遂、肢体疼痛等病证。
下面列举两例予以说明。
【例1】感暑逾月未愈
尹某,男,45岁,干部。患者体质较弱,患有十二指肠溃疡合并胃黏膜脱垂,易感冒。1978年秋因感暑已月余,迁延未愈,自觉头微痛,微恶风寒,低热(37.6℃),怠倦,脘胀,偶有胃脘痛。脉浮略数而虚(脉搏76次/分),人迎一盛而躁,尺肤微温,舌淡红,苔薄白润。
此卫阳不固,脾虚血弱,病在手少阳,取左外关刺之,无痛点进针,透内关;候得“紧而疾”之邪气至即泻之,凡三往,脘较适,头痛减,恶寒除,热亦减,历一时许,针下无邪气来至;但仍觉怠倦,估计表邪未清,引至皮下,横卧其针,针尖向心朝上,以清卫分之风邪;泻两针后,怠倦亦随失,遂出针(出针后体温37.2℃),不药而愈。
外关为手少阳与阳维脉之会,“阳维为病,苦寒热”,人迎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感冒一月未愈,当取其会外关;兼有胃脘痛,当透内关;三泻其邪后,外感主症已除,仍觉怠倦,是外邪未清,故于卫分候其余邪,再泻之后,邪气尽,乃出针。针后年余未犯感冒,是身体免疫力提高之证也!
【例2】溃疡病兼感冒食滞
植某,男,年四十。1966年11月12日,我到南丰医院重新开设中医科,他是我接诊第一天的第一个患者。症见胃脘作痛,双手捧腹,头痛,发热(体温38.5℃),恶寒,打喷嚏、流清涕,双眉紧锁,痛苦面容。脉浮数(脉搏102次/分),人迎一盛而躁,舌紫红,苔微黄厚腻。
患者有十二指肠溃疡史多年,胃脘时痛;两天前感冒风寒未愈,今晨早餐,进食加了生姜、烧酒的牛肉粥,胃脘痛加剧,并出现上述症情。
此胃脘痛、感冒加食滞,属内外合病。
《灵枢·终始》云:“人迎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因刺外关透内关,从阳引阴;候得邪气至而泻之,胃痛减至失;引针至外关,续泻其风邪,头痛、发热、恶寒,渐次减退至消失,痛貌顿改,判若两人!继用小柴胡加减予服。具体药物如下:
三桠苦30g,板蓝根30g,香薷10g(后下),防风10g,柴胡10g,黄芩10g,党参30g,法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5枚(掰开),炙甘草6g,海螵蛸30g,砂仁10g(打,后下),白及15g,延胡索15g,布渣叶15g。1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常规,一般是把“后下药”放到药渣底下再煮片刻;如要复煎,则没能起到“后下”的作用(目的),因此我建议患者把“后下药”(如砂仁,要把它连核仁一起打碎)放到另外一个小锅里,把煎成的一碗药汤,在火上再煮1~2分钟,停1分钟,然后倒出,待到适宜的温度才喝;复渣时照办。这样会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
次日复诊,再刺外关透内关,以清其夹湿之外感,再予小柴胡加减两剂善后。后继续调理其故疾胃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