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辩证唯物的哲理不假!

80多年前,我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从小便受到医学熏陶。但因病曾两度辍学。第一次休学,是在高中二年级,因失眠,得了“神经衰弱”而休学,这是第一次“失马”,使我深受疾病的折磨,特别是“神经衰弱”这种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内心痛苦,于是我立志学医。后来,又在三位老师和父亲以及学长的建议下,我报考了中医学专业。最终,我考上了广州中医学院,第一次获得了“福”。

但在大学一年级时,因附近某织布厂噪声长期干扰,我再度失眠。第二学期,刚开学两个礼拜,加上小手术感染,导致旧病复发,我再次休学两年,只能与五九级同学一起从头读起。因此,我比读高一时的同桌晚三年大学毕业,此谓再次“失马”。但正是这次“失马”之后,我才机缘巧合地由教针灸的靳瑞老师引荐我们几位志同道合者认识了韩绍康老师,并有幸跟随韩老师学习候气针灸这门“上守神”的上乘针灸医术,再一次获得了“福”!我由衷感谢引领我们进入候气针灸这一广阔天地的韩绍康老师和引荐人靳瑞老师!

在5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我遵循“一针、二灸、三用药”的宗旨,与候气针灸结伴同行,数十年来坚持“独取一穴”“无痛进针”“神在秋毫”的候气针灸,并运用针灸与药物相结合治病。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从候气针灸中获得的。其次是继承父业,把父亲独创治胃病的“胃药散”改进提高,从而更好地继续为胃溃疡患者服务!

《试论针下气》——这是毕业20年后我个人的“处女作”(第一篇论文),论述了候气针灸“质”的问题,在《中国针灸》1983年第二季刊刊登。

《再论针下气》——这是毕业25年后我的第二篇论文,主要论述候气针灸导引补、泻的“度”,以及候气针灸“量”的问题,也是我1993年晋升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的学术论文。同年,我荣获广东省政府授予的第一批“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一针灵》——这是1994年6月,我受邀赴美参加学术研讨,在洛杉矶“国际针灸学术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

《候气针灸法》——1996年10月,由邓铁涛教授大力举荐,我受邀到吉隆坡参加“中医药学术大会”,会上作了半个小时的“候气针灸法”的演讲。会后,举办了6个小时的“一针培训班”讲座,宣讲“候气针灸法”。这是我大学毕业后30多年来,在实践《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基础上,对候气针灸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全面的总结,是对针灸“审因分经辨证论治”比较深入的探索与体认。

《改进的家传良方胃药散》——1947年,父亲从堂伯父那里得到启发,创制了专治溃疡病的“胃药散”,后经过我亲身体验,把原方中的海螵蛸改为珍珠层粉,简化了加工程序;并借用了“双料喉风散”中短缺的天然梅片,再加入洋参粉、田七粉,加强了补气止痛的功能,既提高了原方疗效,又简化了加工程序,使胃药散可以更好地为溃疡病患者服务。

本书由我撰著,黄文怡、黄文活、黄涛整理,在整理编撰的过程中,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主编刘观涛先生的鼎力支持,每周沟通策划,逐句逐篇审稿。此外,本书还得到广东省中医药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朋友的大力帮助和提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现在,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本人已实现了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假如有幸,我还愿意再活50年,继续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力!

黄建业
2024年8月于广东佛山 koNdFQOzTfSzz3IHZ25DvPAGb/+zsD/6tz8Agz8g7M1Nh3NDBNCj+7oZTD+tCR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