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针情永续

就个人小处而言,古法针灸给我带来了生活收入的保障,也成为我的立业之本,甚至在我年轻的时候,就用其养活着我的兄弟姐妹;古法针灸及古典著述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精神上的力量,其甚至可以让我与古人对话,吸收古人的智慧。就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也在有限的能力和条件下,用其解除了很多人的病痛之苦,又有机缘成为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了一些中青年医师,也算是为传承古人智慧做了点小小的贡献。日本等国的一些学者和临床大夫,对传统针灸之道的挖掘下了一些工夫,不少机构和个人常力邀我前去讲学,或来华求教,古法针灸也因此传播至海外,惠及天下百姓。针理永恒,针情无限。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做阐述。

1.端本探源

饮水思源,业针以来,要说最深的情感,莫过于我对古人、前人的感恩,以及能将古人智慧保存妥善并流传至今的历代医家与学人,还有包括我的父亲在内的各位前辈、明师的不厌指教的感恩。然关于中医之宗——《黄帝内经》的教导,后世医家却也有偏移其旨的解读与发挥。端本求正,探源求真,是我从事针灸古法以来的工作方针与依理归宿。如腧穴定位,我并未以肢体尺寸等死板比量取穴,而是以简验古法取之。试举3例探讨。①太溪:《灵枢·本输第二》“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之取法较之《针灸大成》“足内踝后五分”及教材“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更易于中的。因此穴并不见得皆在足内踝后五分或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为数不少的人是在内踝高点稍上与跟腱之间才能触及凹陷,这也就是“气穴之处,游针之居”。②昆仑:《灵枢·本输第二》谓:“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此穴《资生经》引《明堂》有上昆仑、下昆仑之说,今虽已不详,但可上可下似无异议。临床时通过循扪切按,大多是在外踝高点之上与跟腱之间才能触及凹陷,刺之也易于得气。可见《甲乙经》所描述的“细动脉应手”和《针灸大成》的“足外踝后五分”就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③养老:《甲乙经》曰:“养老,手太阳郄,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者中。”《针灸腧穴图考》曰:“以指按踝骨,令手腕内转,一空见矣。”此穴分明就在手踝骨上,转手骨开一空中,亦即尺骨茎突尺侧,转手骨开之隙中,却舍此于尺骨茎突桡侧缘凹缘中取穴,就不仅失手踝骨上一空之义,而且亦非手太阳之所过。《灵枢·经脉第十》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临床验之,诚如其言。

2.承古继新

《易经》的教导告诉我们:在承古的前提下,还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用传统针灸来解决现代难治疾病,就是我继新的动力与方法。但继新与承古的关系必须理论清晰,不能含混其意。如我在1986年7月接诊一30岁患白塞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10余年的女性患者,诊其左颊黏膜、舌缘、齿龈及唇之右内侧,可见不规则或圆形溃疡多处,深浅不一,边缘清楚,基底红晕,底面中央有黄色坏死,伴剧痛;阴道及阴唇亦有类似之溃疡数处;眼科表现为复发性虹膜睫状体炎伴前房积液。当时我思考:足少阴肾乃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滋肝木复贯中土而上济心肺,假卫气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肾者主蛰,乃封藏之本,肾失所藏则固密无权,是以感邪而发是病,故为其针刺肾原太溪以治之,使“气至”,达“气调”,隔日一次,未及20次症征皆已。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每周1次,又为之针刺20次,随访二十余载,仍未复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现代专家认为古病名“狐惑病”即白塞综合征,愚以为恐不恰当。《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如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即将之类为“口-生殖器-眼三联征”黏膜病变的白塞综合征。权且不论“目赤如鸠眼”究属狐惑抑或阴阳毒,尚难定论。仅就狐惑之蚀喉而论就和白塞综合征有异,后者的溃疡是见于颊黏膜、舌、牙龈及唇而非蚀于喉。早在《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对口腔咽喉就有详尽的解剖记载,因此,仲景也绝不会以喉概括口腔中的诸多部位和器官。此外,若将狐惑之“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蚀于下部则咽干……蚀于肛者”等与白塞综合征两相对照,就更加有别。由此,继新当知古、明古,万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3.同心传道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作为针灸从业人员中年龄较长者,于后学之辈可谓“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并与之交。在对传统针灸之学的传承与实践中,后来者不乏杰出之才。其中,他尊我为师、我恭其为友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值得在此举荐。高树中写过一本书,叫《一针疗法灵枢诠用》,将《灵枢》古法理论诠解深刻,应用娴熟,书中多有独到见地和绝妙验案。如他所提出的“门”就是穴位,对四关本义的分析,对“荣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本义的诠解及应用,以及对大杼穴的考据等,莫不令人信服,有些解读甚至发自《灵枢》以来之未发。临证中,高教授常采用一针,或寥寥数针,治疗诸疾,也常获得立竿见影之神效,甚合“取穴贵在精少”之吾心,在对古法针灸的体会中,我与高教授可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岁月将我送到了耄耋之年,但我对针灸、中医的感情与热情却丝毫不减,反而愈增,又常以“童蒙”自处,以童眼观世界,自足乐哉。我此一生付诸针灸、中医事业,一则希望有生之年能多为老百姓解决疾病之苦;二则喜见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之士能很好地传承针灸古法之道,不辱古人之训,不误后人之思,为治疗现代疑难杂症发挥我们“针灸人”自身的特长,实现针灸本有或应有的价值与优势,留住我们的根,并让其更加枝繁叶茂。 lVwPzE31fQ+7QCGurXkbD5WqtDVOOLr4pDK5gNTN0bGbvRIQo6UusI63bkehR9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