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之理、之法、之道,既渊又博,我所领悟者,不过冰山一角。让我有较深体会的方面主要包括:针刺补泻及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五门十变”针法、针刺得气、阿是穴、体表经穴定位,以及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的解读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将对“气穴”之理、之用的感悟提供给大家一些浅见,其他内容感兴趣者可参阅本人拙著《古法针刺灵方治验》。
“气穴”本是古法针灸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可惜今人多不重视。基于“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即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的气穴中气至与否至关重要。若能使之气至,则与之相应之疾病即可奏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如用“气至病所”形容三部九候病脉处的针下气至,与后世问其所病,索之于经,通过精专之营使针感传导至某疼痛局部,而对诸如焦虑、抑郁等诸多恍惚来去、错综复杂之病候,又只得“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之所谓“气至病所”截然不同。结合时空、机体条件等与气至与否之关系,并据经文提示,不能将针下气至与否作为判断疾病转机的唯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