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本草》的脉络是依据中药学的一般分类,具体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杀虫止痒药、化湿药。我们把学界最常见的这种分类方式拿来用,这个分类方式虽然不是最好,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比较清楚的方向。比方说,在理气药中,虽然具体药性各有千秋,但大方向基本一致。当然,有些药不仅在某一个分类里面,某个化湿药也可以补虚。
2.本书中各药物分类中的【药性寒热补泻分布表】、【药性升降收散动力分布表】、【药性燥湿分布表】主要针对在本书中讨论到的药物。前两表中可见之“☀”“☂”符号分别代表“燥”“润”二药性,但为了更清楚标示,我们再增加了【药性燥湿分布表】来区分润燥药性。
3.一味药物常有数种不同名称,再加上因炮制而造成的名称分歧更多,我们尽量选取在学术上常用的中药名为基础。
4.本书中所列各单味药之【快速笔记】可供读者迅速掌握某单味药之特点。读者可对照该单味药之“性味、归经、主治、运用”来参看。
5.本书最后特意把《伤寒论》中常用的一些单味药整理出来列为附录,提供给研究经方的同道参考!对于较不常用的经方用药,我们并未收录。
6.本书中所列各单味药之“相关药对”以在历代方剂中常见的组合为挑选原则。中医各派别中必有其特殊的药对组合选取,我们也在尽力收集,但必有遗珠之憾,还望诸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