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正值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9日前后)。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在我国南方有雨水时节吃春笋的习俗,寓意节节高升。
雨水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昭示着气温回升,冰雪融化,万物萌动。但正是这样乍暖还寒的时候,更需要“春捂”防“倒春寒”。
寒湿属阴邪。在这个阳气初升的时节,女性尤需注意防寒湿。《黄帝内经》认为,湿气通于脾。若湿困脾胃,水湿痰浊便会在体内蓄积停滞而致病,如消化系统疾病,或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包括带下、阴痒或盆腔炎、月经不调等。所以,雨水时节要加强防寒保暖、健脾除湿。
春三月,发陈,勿杀,勿夺,勿罚。
雨水时节多是在正月里,我们应勿食气味凛冽的食物,以防夺精泄气;少吃生冷油炸,苦寒败胃的食物,以固护脾胃阳气;勿食蛰藏不时之物(蛙、蛇、龟、鳖等);多吃山药、百合、春笋等,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唐代孙思邈提出“春时宜食粥”。春季食粥可补脾养胃,祛浊生清。
体育锻炼贵在适度,体育项目的选择应做到因人而异。现代人健身多崇尚耗氧运动,过度追求刺激、大运动量。对于体质偏弱的女性或者老年人,还是建议做一些和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非冬泳)、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同样可令气血畅通,加快身体排出湿气和代谢产物,振奋阳气。
1.洗头后及时吹干。洗头之后及时用热风吹干,避免水湿留于发际间,湿寒聚于头部,导致头痛、偏头痛。不建议晨起或者睡前洗浴,以防影响阳气的生发和敛藏。
2.淋雨后,私密部位要注意。在淋雨涉水后要尽快清洁,雨水中有较多的致病菌,皮肤易过敏者会出现斑丘疹,严重的还会出现水疱和肿胀。女性更要注意外阴的清洁,避免细菌诱发外阴炎、阴道炎。
3.多晒太阳。经常晒太阳有助于温补阳气,改善因阳虚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手脚冰凉等情况。多晒太阳对于祛除体内湿气也十分有益。
4.重视足浴。俗话说“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脚素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称。全息理论认为,足底有69个人体反射区。足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能起到很好的散寒除湿效果。
5.一组祛湿穴——阴陵泉+委中。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穴位。每日揉按阴陵泉10分钟,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可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两侧腘窝,间断按压委中,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可疏通膀胱经,有效祛除身体水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妇科住院医师 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