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益常教授对针刀疗法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颈源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的“眩晕”范畴,其根本在于肝肾亏虚、气血衰少,同时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经络痹阻、气滞血瘀。从西医学角度看,颈椎失稳是引发颈源性眩晕的重要因素之一。颈椎的稳定性依赖于附着的韧带和肌肉,它们维持着颈椎的协调运动与力学平衡。
借鉴朱汉章教授的理论,姜益常教授指出,颈椎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损伤后的动态平衡失调,以及由此引发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部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颈源性眩晕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颈部受凉、长期劳损及不正确姿势,这些因素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组织粘连及瘢痕形成,进而刺激和压迫穿行其间的血管和神经。粘连的椎体周围软组织失去其正常力学平衡,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使颈椎整体或局部失稳。在人体自我修复机制下,椎体骨质增生以寻求稳定,但增生的骨质和移位的椎体会刺激压迫颈部周围神经、血管、脊髓,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要解除眩晕,必须从根本上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针刀疗法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时,融合了针刺和手术刀的功能。它首先通过针刺作用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镇痛;其次,利用刀的功能松解剥离粘连的肌肉、韧带、筋膜和瘢痕组织,局部减压,改善血液循环,排出致炎物质,促进炎症消退。这样能使颈椎周围软组织恢复力学平衡,重新建立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恢复颈椎曲度,稳定颈椎,避免椎动脉因椎体微移、牵拉而狭窄。此外,从椎动脉的走行来看,椎动脉除了穿过颈椎横突孔外,还经过椎旁软组织组成的肌肉通道。当椎旁软组织挛缩导致椎动脉相对狭窄时,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生眩晕。针刀疗法能够解除颈部软组织的痉挛状态,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