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此章是用默,以归于不言,而心神领会其至道之妙。用意如茧,止存其性,而不知其身。
天地,乃至高至厚,居无德之体,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
不仁,是天地无容心,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乃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天地化育之德。
不有形迹,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不仁处正,是为至仁也。天地以不仁长存,修身之圣人,效天地之不仁,运化育于一身。
百姓,指一身而言之,非他是我之意也。
身为国,心为君,意为民。心以无为化身,意以无为守法,如此是仁也。
冥冥之中,不见施仁,是圣人效天地,上仁不仁,处而修己,故乃以百姓为天地之刍狗。
天地不仁,无声无臭,高也,明也,博也,厚也,此天地之仁也。而万物感之不见其仁,此所以不仁处,而仁大矣。此所以不见仁,而仁宏矣。此是天地之修,亦是天地之槖龠。
为天地,尚以无为槖龠,为人修身,可不效天地,以无而为槖龠?天地之间,无,何以修身?其犹槖龠,而以无为为之乎。是以修身用虚而不屈,强为之名。用虚以修者,领虚之美,得虚之妙。无处强名,无处强道。虚之极,而动方生。一动愈出,美而愈知其妙,到此难言矣。
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不如知我之美,会我之妙,抱我至中至道,而守我冥忘之理,常存真一之气,以乐天真,岂不谓圣人修身,效天地之不仁也哉。虚之理,妙矣。天地之不仁,仁矣。玄玄乎,至大至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