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基层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医学主诉之一,大部分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在2010年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公布的“中国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内地18~65岁人群中,近25%曾遭受头痛困扰。其中,最常见的是良性疾病,如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但是有些头痛是致命性疾病所致,有报道脑卒中相关头痛的发生率为3%~57%,特别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头痛更为普遍。因此,在基层诊疗过程中,对于头痛的患者,基层医生的主要职责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筛查危及生命的头痛患者并及时转诊;②对良性头痛的患者给予适当的处理。
头痛是因为各种原因影响到颅内外的痛敏结构而产生的,可以由颅脑局部病变(如颅内感染、脑血管意外等)引起,也可以是全身病变的一个反映(如高血压病、中毒等)。引起头痛的病因主要有:
1.颅内压变化引起头痛 任何引起颅内高压或颅内低压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头痛,如颅内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静脉窦血栓等。
2.脑膜刺激引起头痛 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神经根压迫或刺激引起头痛 如枕大神经炎、桥小脑角肿瘤等。
4.牵涉性头痛 又称放射性头痛,如眼、耳、鼻、牙齿等处的病变,不仅可造成局部的疼痛,也可扩散或通过神经反射到头部。
5.内分泌因素可引起头痛 女性月经期或更年期常有头痛发作。紧张性头痛在月经期、更年期往往加重。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引起头痛发作。
6.心理因素可引起头痛 如长期工作、长期紧张、生活压力大、抑郁等,可诱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舒缩障碍而发生头痛。
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发布第2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ICHD- Ⅱ)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表1-6)。
表1-6 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ICHD- Ⅱ)
续表
因引起头痛的病因不同,表现疼痛的性质不一,常表现为胀痛、钝痛、搏动样疼痛、针刺样疼痛、紧箍感等。疼痛的部位可表现为全头疼痛和局部疼痛,而伴随症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眩晕、精神障碍、视力障碍等。临床上需根据头痛发生的起病方式、发生速度、疼痛部位和方式、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鉴别不同类型的头痛(表1-7,表1-8)。
表1-7 头痛部位与可能的疾病
表1-8 头痛发病快慢与疾病的关系
1.偏头痛 多为单侧、搏动性疼痛,可表现为中或重度头痛。日常活动(如步行或上楼梯)会加重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2.丛集性头痛 一侧眼眶周围发作性剧烈疼痛,持续15min达到高峰,最长可达3h,发作从隔日1次到7~8次/天,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前额和面部出汗、Horner征等,发作后迅速缓解。
3.紧张型头痛 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压迫性头痛,常呈持续性,较少伴有恶心、呕吐,与情绪、心理因素等有关。
1.脑血管意外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为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引起不同程度的头痛。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中发病,突发头痛,多为全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或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脑肿瘤 根据肿瘤部位、疼痛部位不同,前头部、枕部、全头部等均可能出现,多为亚急性、渐进性,可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3.外伤性头痛 疼痛性质与外伤性质、部位相关,可出现钝痛、尖锐痛等,依损伤可有表皮、肌肉损伤、鼻漏等。
4.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常为慢性头痛,发生频繁,可每天发生,常伴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或伴有焦虑、抑郁等。
虽然临床上大多数头痛为良性头痛,但有些头痛是致命的,或者是患者难以忍受的。首先,应以降阶梯思维的方式找到头痛的高风险人群。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是头痛患者评估的关键。评估首先应明确是否存在继发性头痛,特别是引起头痛的疾病是否有致命性危险。其次,要评估原发性头痛的程度以及可控制性。临床可使用助记词SNOOP(探究)来提醒危险征象。
1.全身情况(systemic,S) 剧烈头痛伴发热应高度怀疑颅内感染的可能性,必须进行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如有异常,要尽快转到综合医院完善影像学和/或脑脊液检查。头痛伴发热和脓性鼻分泌物,很可能由鼻源性疾病引起。间歇性头痛伴高血压,不能排除嗜铬细胞瘤的可能性。
2.神经系统(neurologic,N) 应注意是否存在意识模糊、反应性降低或意识受损、视盘水肿、神经系统定位症状或体征、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表现。头前屈时视物模糊、晨起时出现头痛但在坐起后缓解,复视或平衡障碍,应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卧位时缓解,坐直位或直立位时加重,应考虑自发性颅内低压所致头痛,同时警惕脑脊液漏,可出现在蛛网膜破裂的情况下。
3.发作情况(onset,O) 突然发作,头痛剧烈,进展迅速,在发作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加重,持续存在的头痛,常常预示有颅内突发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垂体卒中等,这些情况需尽快到医院完善头颅CT、腰椎穿刺等进行明确诊断。如果听到患者说“这是我第一次出现”或“这是我感觉到的最严重的头痛”,应引起注意,很可能是一个严重的疾病。
4.其他表现(other,O) 头部创伤、违禁药品使用或毒物暴露;睡眠中被痛醒或因咳嗽、劳力或性行为而诱发头痛等,如放射至下颈部(即枕部头痛)和双肩之间,可能提示感染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膜刺激征,需立即就医。伴有视力障碍,提示可能存在青光眼。
5.既往病史(previous,P) 既往头痛病史、高血压病史,以及头痛进展或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或临床特征发生改变。对于孕龄超过20周且头痛的妊娠女性,必须确诊或排除子痫前期。
1.生命体征异常 意识水平的改变,需考虑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变的可能性。体温升高,需警惕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应尽快转诊到综合医院完善腰椎穿刺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重度高血压(舒张压≥120mmHg)也可表现为头痛。
2.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瞳孔不对称、单侧轻瘫试验阳性、单侧视力丧失、共济失调、癫痫发作或巴宾斯基征阳性等,都必须进行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估,如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中毒(如一氧化碳)和代谢紊乱(如缺氧)。
3.脑膜刺激征 任何情况下脑膜刺激征阳性,均需高度警惕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脑膜刺激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低,需密切关注。
4.眼部检查异常 主要检查视力、视野、视盘、视网膜、眼底等情况。突发的严重单侧视力丧失,可能存在视神经炎。视力下降或丧失,需考虑颞动脉炎或颈动脉夹层等血管损伤所致。视野缺损需考虑有无垂体肿物。视盘水肿,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进一步检查有无肿瘤或其他结构性异常。视网膜或眼底出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
5.颞动脉检查 搏动减弱、局部肿胀或压痛,高度提示颞动脉炎。颈动脉血管杂音可能提示颈动脉夹层。
6.口鼻检查异常 流涕伴鼻窦压痛,或有牙齿感染的体征,可提示头痛的原因为相应部位的感染。
7.精神状态改变或癫痫发作 提示潜在严重疾病,如额叶肿瘤、脑炎等。晕厥或近乎晕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癫痫发作的头痛应怀疑颅内病变。
头痛的诊断流程如图1-2。
图1-2 头痛的诊断流程
基层医师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准确判断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头痛,并迅速对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头痛,实施判断和安排转诊。
处理原则包括:①迅速排查继发性头痛,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患者,避免造成严重后果;②鉴别原发性头痛,启动合适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痛苦;③给出合理的转诊建议。
继发性头痛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感染性头痛、脑积水等疾病所致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药物戒断、脑神经痛、中枢性面痛等非颅内压增高属于继发性头痛。对于这些头痛患者,需要进行观察和紧急处理。
1.观察生命体征 包括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
2.保证安静休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宜浓度的吸氧。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在安排转诊的同时,应摆放昏迷体位,避免呛咳、窒息。
3.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怀疑颅压高的患者可试用降低颅内压治疗: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甘油果糖250~500ml,静脉滴注;或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
4.调节血压 根据病因、病史、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史、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等,来确定调整目标。不能排除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降压目标则为160/9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为110mmHg,降压不宜过快,防止过快降压导致的脑低灌注,并需要加强监测。
5.抗生素治疗 对于考虑颅内感染的患者,如在4小时内无法转至上级医院,可考虑及早使用抗生素,通常考虑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6.对症处理 对于其他非威胁生命的头痛,可给予适当镇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可首选卡马西平,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头痛也可选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新型药物。
1.偏头痛 严重的偏头痛可能需立即处理,其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应在症状起始时尽快用药,如果既往发作对非甾体类抗炎药反应良好,可先选用此类药物。其他用于严重偏头痛的药物还包括:①酮咯酸30~60mg肌注;②异丙嗪25~50mg静注;③丙氯拉嗪10mg肌注;④甲氧氯普胺10mg静注;⑤双氢麦角胺1mg静注或肌注;⑥舒马曲坦6mg皮下注射,或25~100mg口服;⑦丙戊酸钠250~500mg静注;⑧镁剂1~4g静注;⑨双氢麦角胺1~2mg肌注。
2.紧张型头痛 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紧张型头痛急性治疗的主要药物,此外麦角胺或双氢麦角胺等有效。伴焦虑或失眠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改善睡眠,也可选用阿米替林、多塞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或舍曲林等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
3.丛集性头痛 此头痛发作时首先应给予吸氧,约70%的患者在给予纯氧后10~20min,可有效阻断头痛发作。氧气流速可在7~10L/min。效果不佳者,需要转至上级医院诊疗。
4.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如曲坦类、麦角类、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过度使用时,可能出现严重的撤药症状如恶心、呕吐、戒断性头痛等症状。有关头痛的治疗上主要是立即撤去药物,大部分患者可撤掉,通常撤药后1~2周可改善症状。已撤去的药物应尽可能地避免再次使用。
紧急转诊针对急性头痛患者,特别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患者。此类患者需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转诊,甚至需要使用急救车转诊。包括:
1.任何不能排除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头痛。
2.任何不能排除创伤、肿瘤所致的头痛。
3.任何不能排除颅内感染所致的头痛。
4.任何不能排除药物过量或中毒引起的头痛。
5.任何不确定原因,但患者感觉无法忍受的头痛。
门诊转诊的头痛患者,包括生命体征稳定且短期内可以耐受疼痛的情况。转诊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疾病的确诊或进一步提高镇痛药物等级。
1.各种长时间慢性头痛及亚急性头痛,不能确定病因者。
2.渐进性头痛,需排除占位性病变等。
3.原发性头痛,社区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者。
转诊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情况,怀疑脑血管病所致的头痛患者转诊过程中,应遵循就近转诊原则。对于合并高热、眩晕、呕吐、脑膜刺激征、有神经定位体征的患者,应由急救车进行转诊并做好记录。对颅脑外伤患者要注意平托患者,固定患者头颈及下颏部,使患者枕部、颈部、下颌与身体的纵轴保持一致,以免造成脊柱损伤。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摆放昏迷体位,避免呛咳、窒息。
1.社区接诊头痛患者应该怎么处理?
2.继发性头痛都有哪些?
3.头痛患者的转诊指征有哪些?
(李美香 王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