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着人的体温。当有致热原作用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就会上调,使体温上升。也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散热功能障碍等,使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发热(超过正常值的0.5℃)。在基层医疗中,大多数发热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和真菌感染。按照存在的时间,发热又被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急性发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而慢性发热可见于慢性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药物源性发热。
发热是患者最常见的就诊主诉。90%以上的患者病情比较清晰,有些患者长时间找不到病因而成为“不明原因发热(FUOs)”。但随着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FUOs比例已由20世纪30年代的大于75%下降至50年代的小于10%。在早期,不明原因发热主要见于各种特殊感染。近30余年的慢性不明原因发热,则主要集中在未被诊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肿瘤。有研究显示,各种不明原因发热最后可以归为如下病因:非感染性炎性疾病占22%、感染占16%、恶性肿瘤占7%、其他原因占4%、未确诊占51%。因此,在社区医疗工作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急性发热以及慢性发热,应考虑到上述疾病的可能性。
人体核心温度或体表温度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定义为发热,俗称“发烧”。测量体温的位置不同,发热的诊断标准略有不同,见表1-1。
表1-1 正常体温标准(℃)
临床工作中遇到基础体温低的患者,自诉发热,但测量体温未到上述诊断标准,则以1天内体温变化>1.2℃为发热标准。
根据发热的程度,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发热、高热和超高热四个等级,见表1-2。
表1-2 发热分类*
*临床通常使用腋窝温(水银体温计)作为测量标准,耳温通常比腋窝温稍高,但尚无一致标准
急性发热绝大多数为感染性,非感染者仅占少数;体温在37.5~38.4℃,持续4周以上为慢性低热,病因为慢性感染、非感染或者功能性疾病。发热大于2周,体温常大于38.5℃,多为感染、肿瘤或结缔组织疾病,最终病因不明的仅为5%~20%。
1.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慢性感染,全身或局灶性感染都可能出现发热。常见的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慢性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各个部位的结核。感染性发热的目的是增加炎症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病原体增殖的病理、生理环境。
2.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在发热患者中占比并不高,但不容易诊断,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以及各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1)吸收热:各种物理或化学性损伤、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组织坏死、坏死物质吸收入血引起发热。
(2)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反应、药物热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干燥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等都会有发热。
(4)高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力衰竭等。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等,这类发热特点是高热无汗。
(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类发热为功能性发热,多为低热,如原发性低热、夏季低热等。
发热患者的基本临床表现是体温升高,体温的高低可代表病情的轻重。热度过高可对机体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当患者出现高热,甚至超高热时,应进行体温控制,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损伤。
1.体温上升期 发病初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常伴有乏力、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等。这个时期体温调节中枢发出冲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中枢发出的冲动引起骨骼肌收缩,使产热增加。体温上升的速度有两种方式。
(1)骤升: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可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输液反应等。
(2)缓升: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等。
2.高热期 体温上升达高峰后的时间。由于病因不同,高热持续时间不同,疟疾高热期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持续数周。这个阶段,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升高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达到相对平衡,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皮肤末梢血管收缩转为舒张,皮肤发红,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深,心率增快。
3.体温下降期 病情缓解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原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这个阶段散热大于产热,出汗增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的速度有两种方式。
(1)骤降: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体温,常伴大汗: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
(2)渐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不伴大汗,如伤寒、风湿热等。
4.热型 根据高热持续状态,发热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波状热、回归热、间歇热、不规则热等热型。
(1)稽留热:体温在39~40℃持续高热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h内体温波动不超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24h内波动达2℃或更多,可见于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3)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39℃以上,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如此反复多次,可见于布氏菌病、恶性淋巴瘤等。
(4)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1次,可见于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等。
(5)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6)不规则热: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由于抗生素、退热药等影响,热型往往不典型。此外,由于个体差异,例如,老年人发热特点不典型,与病情不符。
1.寒战 很多发热疾病都可以伴有寒战,表现为感觉冷,伴有肌肉抖动,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仅有发冷的感觉、无发抖称为畏寒。
2.结膜充血 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黄疸 是胆道疾病或溶血疾病的表现。
4.淋巴结肿大 全身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伴有肝脾增大、血液淋巴细胞增多,多考虑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淋巴细结无痛性肿大、周期性发热,考虑霍奇金淋巴瘤;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考虑局部引流区域炎症;局部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无压痛,考虑引流脏器肿瘤。
5.出血 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6.关节肿痛 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7.皮疹 发热伴皮疹常见于发疹性传染病,例如,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某些内科疾病,例如,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败血症等。
8.意识障碍 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1.意识状态 意识改变提示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既要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性,也要考虑休克或病毒性心肌炎,影响脑供血的可能性。
2.血压下降 发热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应考虑感染中毒性休克或脓毒症的可能性。这是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
3.心率 心率常常随着体温的波动而变化。体温每升高1℃,心率可增加12~15次/分,当心率增加>15次/分时,需要考虑其他引起心率增快的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心肌炎、风湿热、败血症等;当心率增加<12次/分时,即相对缓脉,考虑伤寒、甲状腺功能减退致颅压增高等原因。
4.呼吸 体温升高1℃,呼吸增加3~4次/分,当呼吸增加>4次/分时,考虑肺部疾病、结缔组织病或晚期妊娠。
5.全身性炎症反应(SIRS)及脓毒症判断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与危重病学会联席会议提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机体在各种因素刺激下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的统称。SIRS可以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012年,有指南提出SIRS ≥2分时,应立即转上级医院处理。2016年在Sepsis3.0指南中提出用脏器功能评分来确定脓毒症,采用序贯性器官功能不全评分进行评估,即SOFA和qSOFA评分。感染患者如果出现qSOFA ≥2分,则需要考虑脓毒症的可能性,应立即转诊。临床上要快速识别出SIRS和脓毒症(表1-3,表1-4)。
表1-3 SIRS诊断标准
注:1mmHg=0.133kPa
表1-4 qSOFA评分(分)
续表
很多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因此接诊发热的患者需排除其为传染病。北京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全年进行症状监测,监测对象是具有发热、腹泻、黄疸、皮疹和结膜红肿,任一症状的门诊就诊人员。全科医生接诊发热患者时,应询问其3天内密切接触的人群中是否有类似症状人员。当确定有集聚性发病,或序贯性发热患者出现时,应考虑出现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1.症状 高热伴咳嗽、咳痰者,应考虑肺炎、肺脓肿、脓胸等呼吸系统疾病;伴低热、盗汗、消瘦和乏力者,多见于结核;伴胸痛者,则可能为胸膜疾病和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癌及空洞性肺结核;伴咯血时,应排除肺癌、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以及肺栓塞和肺血管炎。发热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考虑消化系统疾病。发热伴尿急、尿频、尿痛者,考虑泌尿系统疾病。发热伴贫血、皮肤黏膜出血、关节痛者,考虑血液系统、结缔组织疾病。高热伴头痛、意识障碍者,应考虑中枢系统感染,如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2.体征 应着重检查皮肤有无出血点、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肺部有无啰音,心脏有无杂音,肝脾有无增大,腹部有无肿块,男性应注意睾丸的检查。特别注意淋巴结、黏膜、结膜以及外生殖器;脑膜刺激征和全面的神经系统评估;关节检查。
3.实验室检查 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基本的时间和影响检查手段,部分特殊检查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实施。
(1)血液学检查:发热患者血液检查常有异常,白细胞增多或出现分类异常,及中毒颗粒提示感染,血培养阳性提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各种血清抗体检查,可诊断相应病原体的感染。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白细胞计数减少或形态异常,提示血液系统疾病。
(2)尿常规:见白细胞考虑泌尿系感染,见红细胞考虑感染、结石或肿瘤。
(3)便常规:见白细胞考虑感染,见红细胞考虑感染或消化道出血、异物等。
(4)影像检查:胸部X线片,可以协助确定患者是否有肺部病变,特别是肺炎;超声检查能够协助鉴别腹部器官的感染、肿瘤等病变。
(5)特殊检查:此类检查多需在综合性医院进行,包括CT检查、骨髓活检、肝穿刺活检、淋巴结活检、诊断性治疗等。
1.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有义务对发热患者进行筛查和实验性治疗。确定急性发热、慢性发热;判断发热患者的轻重;初步判断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对轻症患者做出诊疗方案;对需要转诊的患者,确定转诊方式及安全保护措施(表1-5)。
表1-5 继续在社区医院进行诊疗患者的标准
2.发热治疗标准 急性感染性发热患者的治疗通常在3~7天好转。因此,尽量避免频繁更换药物,也无需(如前面提到)频繁使用退热药物。
(1)有效标准:体温有下降趋势,或高峰体温下降,高峰体温持续时间缩短,一般状况好转。
(2)无效标准:体温无降低的趋势;高峰体温持续时间不缩短或提前;一般状况恶化。
单纯上呼吸道感染、单纯肺炎、单纯胆囊炎、单纯泌尿系统感染、单纯胃肠炎、单纯皮肤软组织感染,满足社区处理的轻重程度标准时,可在社区进行治疗观察。感染性发热是社区治疗的重点。
1.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尚未查明病因的急性发热患者,不必立即采取退热措施,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发热是机体消除病原体的手段之一。只要患者不是高热甚至超高热,或者患者对发热极其不耐受,都可以采用物理方式控制体温。但首先要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保证呼吸道通畅。在使用药物退热时,应维持有效循环,防止虚脱或休克。
2.在下述情况下需要尽快降温 高热或超高热,特别是小儿或体弱的老人;心脏病患者高热,易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应及早退热;妊娠期妇女也应及时解热,以避免对胎儿的影响。
3.降温方法 包括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物理降温:包括降低室温,温水擦浴,毛巾包裹冰袋置于前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冷敷。注意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免用过冷的毛巾擦拭前胸和后背。
(2)药物降温:药物降温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快速的降温方法。降温药物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退热药物。在降低体温的同时,还能减轻由于发热或原发病引起的头痛、肌痛和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但这些药物常导致血小板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优选的退热剂通常是对乙酰氨基酚。但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经肝代谢,因此有肝硬化及肝病史的患者禁用。如果患者不能口服退热剂,可以使用NSAID胃肠外制剂或各种退热剂的直肠栓剂。虽然糖皮质激素有很强的退热作用,但在未明确诊断,特别是不能排除感染性疾病时,强烈建议基层医生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退热。如果使用常规退热药不能降低体温时,应考虑中枢体温调节障碍的可能性。
4.其他辅助治疗 发热是一个高消耗的状态,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如果患者未能正常进食水或有脱水的迹象,需要给患者进行补液,输液的选择应为晶体液,最好是与细胞外液相近的晶体液。如果患者出现高热惊厥或谵妄,可应用镇静剂。
5.抗生素的应用 应在病因明确或有证据支持感染的前提下应用,不可滥用,在社区多数情况下为经验性治疗。
1.发热患者转诊标准
(1)发热患者伴有生命体征不稳定,或SIRS、qSOFA ≥2分。
(2)各种原因不明,且经过试验性治疗无效,体温在2周内无下降趋势的患者。
(3)下列可能疾病:各种脑(膜)炎和其他中枢系统感染,伴有咯血、呼吸困难的肺炎,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伴有脱水的胃肠炎及细菌性痢疾,各种腹膜炎,气性坏疽,各种急性传染病。
(4)不能排除传染病。
2.转诊时注意事项 对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在转诊过程中,需注意重要脏器和气道的保护;昏迷、休克患者,要保持昏迷体位或休克体位。所有危重患者,需要给予吸氧、补液等辅助支持治疗,并采用急救车转诊。如考虑患者为传染性疾病,转诊过程中注意传染病的防护,向120要转运车时需要说明考虑患者为传染病,建议派有防护作用的急救车,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社会安全。
3.转诊去向 病情危重的患者,转至综合医院急诊科;病情基本明确、需到综合医院进一步诊治的患者,转至相应科室;病情不明、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的患者,转至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发热患者诊疗思路,如图1-1。
图1-1 发热患者诊断流程
1.发热对人体的利与弊各是什么?
2.发热的标准和分类是什么?
3.什么情况的发热可以在社区处理,什么情况下需要转诊?
(王云轩 王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