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
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为: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
1.明确患者存在眩晕或头晕,特别是可能的中枢性眩晕。
2.鉴别患者是否存在晕厥和癫痫发作。
眩晕的诊断流程如图1-3。
图1-3 眩晕的诊断流程
注:BPPY:良性位置性眩晕;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周围性眩晕患者可以在基层进行处理,特别是有反复发作病史的慢性眩晕患者。
1.嘱患者安静休息,可以选择使患者症状较轻的体位。
2.如果患者有脑血管病史或活动不便,应采取保护性体位,避免呕吐窒息。
3.持续眩晕患者可以给予药物抑制前庭症状,减轻眩晕症状。这些药物对非常短暂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无效,除非发作非常频繁。主要采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或氯硝西泮)及止吐药物(如异丙嗪、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这些药物可有效减轻眩晕,特别是急性眩晕。用药时,需考虑患者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大多数患者的首选药物为抗组胺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具有镇静作用,可在抗组胺药物疗效不充分时使用。止吐药通常仅用于严重呕吐的患者。
在患者的严重症状和呕吐停止后(通常在1~2天内),应尽快停用对症治疗药物,以避免损害脑部对前庭功能丧失的长期适应。
1.若患者首次发作眩晕,持续不缓解,且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应尽快转诊至上级医院急诊科。
2.任何怀疑中枢性眩晕的患者,应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急诊科诊治。
3.经上述处理不能缓解的患者,需转诊至上级医院门诊处理。
1.为什么伴有高血压的眩晕患者应该尽快转诊到综合医院急诊科就诊?
2.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社区处理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