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可为诊断提供思路。
(1)大脑半球病变: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中枢性面舌瘫和肢体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偏盲。刺激性病灶可引起癫痫发作,半球弥漫性病变常导致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和神经功能缺失。具体定位方面额叶病变可根据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等判断,顶叶病变根据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和失用等,颞叶病变可见感觉性失语、象限盲和钩回发作等,枕叶病变可见视野缺损、皮质盲和癫痫发作伴视觉先兆等。
(2)基底节病变:可见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和震颤等。黑质-苍白球病变出现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减少综合征,壳核、尾状核病变可见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和扭转痉挛等。
(3)脑干病变:一侧病变典型表现为交叉瘫,病侧脑神经瘫与对侧肢体瘫,常见于中脑、桥脑病变;也可见病侧面部与对侧肢体交叉性感觉障碍,常见于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病变见于脑干出血、创伤等,出现四肢瘫、双侧锥体束征和脑神经受损,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受累可出现意识障碍。
(4)小脑病变:常见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蚓部病变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半球病变可见同侧肢体共济失调。小脑急性病变如梗死或出血症状明显,慢性病变如肿瘤、变性疾病症状较轻。小脑出血常见后枕部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不出现肢体瘫,大量出血压迫脑干引起昏迷和枕大孔疝,可致死亡。
(5)脊髓病变:脊髓半侧损害出现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征,横贯性损害可见受损平面以下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括约肌障碍。脊髓选择性损害,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出现锥体束与前角细胞受损,亚急性联合变性表现锥体束和后索受损,脊髓空洞症损伤灰质前连合或一侧后角,出现双侧或一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6)周围神经病变:由于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受损出现相应支配区下运动神经元瘫、腱反射减弱消失、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障碍。桡神经麻痹以运动症状为主,表现为垂腕;股外侧皮神经炎以感觉症状为主,表现为股外侧皮肤麻木、疼痛或感觉缺失;多发性神经病常见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障碍。
(7)肌肉病变:肌肉是运动效应器,肌肉病变常见肌无力、肌萎缩、肌痛和假性肥大等,腱反射改变不明显,无感觉障碍;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常见特定的肌肉受累和波动性肌无力如晨轻暮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