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病变损害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或脊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或肌肉系统。例如,一侧大脑病变典型产生对侧躯体症状和体征,但半球占位病变引起天幕疝也可压迫对侧中脑的大脑脚,产生病变同侧轻偏瘫;如出现认知障碍和视野异常也提示大脑病变。脑干病变通常产生交叉性功能缺失,如同侧面部与对侧肢体无力和感觉缺失。小脑半球病变产生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脊髓副神经(Ⅺ)属于例外,它接受来自双侧运动皮质的传入,以同侧传入为主,因此皮质病变可见同侧胸锁乳突肌无力。脊髓病变产生病变水平以下功能缺失,上、下运动神经元和各种感觉通路受累取决于病变水平。多发性神经病导致远端对称性感觉缺失和无力,通常下肢重于上肢,伴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病表现为近端无力,不伴感觉缺失。
(2)确定病变空间分布:分辨病变为局灶性、多灶性或弥漫性。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病变如脑梗死、脑炎、脑肿瘤、脊髓炎等;多灶性病变如多发性脑梗死、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等;弥漫性病变如动脉硬化性皮质下脑病、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等。周围神经系统局灶性病变如腕管综合征,多灶性病变如多发性神经病等。此外,系统性病变选择性侵犯某一系统或传导束,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3)定位诊断的一元论原则:尽量用一个局限性病变解释全部症状和体征,无法解释时再考虑多灶性、播散性(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或弥漫性病变。
(4)高度重视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或病因,如高血压患者突发后枕部剧烈头痛伴眩晕、呕吐,出现一侧肢体共济失调,但无肢体瘫痪,高度提示病变部位在该侧小脑半球,病因可能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