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如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是临床医师和药师的共同责任,而治疗药物监测则是医师和药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
治疗药物监测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原理,应用计算机专业软件,拟合各种数学模型,求算出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频次,促使药物疗效达到最高、不良反应减至最低。治疗药物监测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临床药物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药物多具有两重性,既能治疗疾病,又能导致疾病或加重病情。现今,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与脑卒中之后的第四主要死亡原因,但目前临床对其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国每年5000万住院患者中,有250多万(5%)因药品不良反应入院,住院期间有500万~1000万(10%~20%)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中的A型反应(量变型异常)是由药物药理作用的延伸或加强引起,与剂量改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可以预测。治疗药物监测对A型反应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一方面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副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用药节省治疗费用。
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基于患者及疾病特点选择药物品种,确定使用剂量,在明确血药浓度、生物标志物或基因等因素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治疗。例如在外周血管疾病与抗栓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血事件较常见,不同抗血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引起出血的发生率及程度均不同,轻度出血表现为黏膜出血等,重度出血表现为颅内出血等,血栓易感患者在应用抗血栓药物前,应评估凝血/出血风险。例如在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值。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并发症、INR值、合并用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监测INR值的时间间隔。直接口服抗凝药物无须常规监测凝血指标,监测重点在于对肾功能的动态监测,并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正常或肾功能轻微下降的患者应每年测定肾功能,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每4~6个月监测1次,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在医疗机构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个体化药物治疗机制与方法,建立相关临床诊疗标准与共识,有利于促进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柳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