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食管运动功能检查法有哪几种?如何评价其临床意义?

(1)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摄入的食团由咽部的原发性蠕动收缩经过食管传送至胃内,这一过程是通过食管运动功能完成的,同时食管运动功能也防止食物的反流。UES及下食管括约肌(LES)在静止时为高压带。在食管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高动力、低动力或动力不协调等现象。临床常见于5种疾病,即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又称超挤压食管或高振幅蠕动食管,吞咽时食管蠕动振幅高达24kPa(180mmHg)]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食管肌层病变,见于糖尿病、硬皮病等。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胃灼热、胸痛等。除借助内镜及钡餐检查外,通过食管运动功能检查了解食管通过速度、方向、动力强度及协调性。

(2)食管压力测定(esophageal manometry):在食管腔内放置压力传感器,通过电子计算机收集信息。观察静止或吞咽时,UES及LES长度、压力及松弛率,以及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度,有无同步收缩波、重复波或逆行波。食管测压有助于诊断各种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但是除贲门失弛缓症外,其他食管动力障碍并不持续存在。测压结果正常并不能除外动力障碍疾病,因此须要反复监测,必要时辅以诱发试验。适应证:①贲门失驰缓症的诊断和分型。②拟诊GERD者。③拟诊食管源性胸痛者。④拟诊系统性疾病累及食管者。⑤抗反流术前LES及食管体部动力功能评估。⑥抗反流术后及贲门失弛缓症等疗效评价。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紊乱疾病其食管测压特点如下。

1)贲门失弛缓:LES松弛障碍(图1-3),食管缺乏蠕动,且仅有同步性收缩。

2)弥漫性食管痉挛:可见额外的持续长时间高幅度的同步性收缩。

3)胡桃夹食管:食管压增高,出现异常高的振幅(高振幅蠕动收缩),但下段1/3平均收缩振幅超过16kPa(120mmHg)或峰值超过26.7kPa(200mmHg),或时间超过7秒,即可确诊。

图1-3 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异常患者的食管压力曲线

(引自Richard Holloway.Esophageal manometry. GI Motility .2006.)

4)胃食管反流病:见第16问。

(3)食管pH值监测(esophageal pH monitoring):将pH值电极放置食管内进行监测,以观察有无过多的酸暴露。监测方法很多,目前普遍认为24小时监测胃食管反流最可靠。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与食管测压及内镜联合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标准”。适应证和判定标准见第16问。该检查虽对病人的痛苦不大,但毕竟要放置24小时,而且一台仪器每天仅能检查一名患者。有人强调多个电极监测或同步食管pH值与压力监测,更有诊断意义,这增加了检测的复杂性,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

近年来无线食管pH值胶囊在临床应用,已有国内制品。先将胶囊送进食管,运用特殊的置放技术,将胶囊紧紧勾挂在食管下端,测得的酸碱值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至体外接受器,连续监测患者的食管pH值。但费用昂贵,尚不能普及应用。

(4)酸灌注试验(esophageal acid perfusion test):检测食管对酸刺激反应的诱发试验。1985年由Bernstein首先介绍,又称Bernstein试验。方法为按一定速度向受试者食管内灌注0.1mol/L的盐酸(生理盐水作对照),持续10~30分钟。模拟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刺激食管黏膜引起胃灼热、胸痛。适用于:①症状不典型或表现为食管外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②功能性胃灼热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的判定。③食管源性胸痛的鉴别。若灌酸时受试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胸痛,则酸灌注试验阳性。随着内镜检测、食管测压及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技术发展,此试验应用已很少。但其他检测方法诊断仍不明确者,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酸灌注阳性率为7%~64%,且有假阳性。

(5)食管胆红素监测(esophageal bilirubin monitoring):根据胆汁内胆红素在450nm处存在特异吸收峰的特点,用分光光度计动态监测食管或胃内胆红素浓度变化,了解有无胆汁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反流。适应证:①有典型或非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者。②胃食管反流病抑酸疗效不佳者。③呕吐胆汁者。④胃部手术后有胆汁反流者。⑤评价抗胆汁反流(药物或手术)效果。胆红素存在的吸收阈值标准:食管内为0.14,胃内为0.25。24小时胆红素监测指标与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指标相似。正常人存在少量的生理性胆汁反流。

(6)食管阻抗检查(esophageal impedance test):食管监测导管上放置金属环,相邻金属环在物质通过时形成的电环路以监测物质流动的技术。根据阻抗值的特征可分辨反流物的性质、可区别反流的方向,亦可同时放置pH值电极,测pH值。方法同食管pH值监测。适用于:①疑诊非糜烂性反流病者。②抗反流手术前及术后评估。③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病因诊断。④疑诊功能性胃灼热者。不足点:糜烂性食管炎和巴雷特食管影响监测结果;无法测反流量;费时且有侵入性,易引起患者不适;导管移位影响监测结果。

(7)腹部核素显像(abdominal radionuclide imaging):用于检测食管和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包括食管通过显像和胃食管反流显像。使用口服显像剂 99m Tc-硫化锝标记液体或试餐。①食管通过显像:是吞食放射性核素标记液体或食物,动态记录食物进入胃的过程,根据放射性曲线计算通过百分率。食物从食管上段到下段所需时间,正常为6.48秒±1.31秒。正常5分钟食管清除百分率为97.60%±0.11%。②胃食管反流显像:为观察显像剂进入胃后,贲门上方有无放射性再次出现,以判定是否有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程度。计算食管反流指数(GER index),<4%为阴性,>7%为阳性。

金振锋 朱雅琪 张德凯 任旭) btqu4MZZDIy6YsqG2Q9dQWlBdBujoMrcRCR7hVbcIuNLavgfPW4chFtYV8zW/i9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