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师是临床医疗工作和临床医学教育的主体承担者,临床医学教师常常认为自己的职责主要基于医疗职业胜任力,忽略了教师职业所应具有的胜任力。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学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上好课,应在更多方面体现其价值。本节将重点阐述临床医学教师的定义和胜任力,对教师胜任力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临床医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临床医学教师具有多重角色,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在临床教学基地包含实习、教学和附属医院,从事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的临床医师、护师、技师和药师等;狭义则仅包含从事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的临床医师。
医生在我国又称医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师需要传递医道(医学理论)、教授技能(医学技术)、解答困惑(坚定信念)。早在14世纪,英语单词“doctor”就成为医生的称谓,这一单词来源于拉丁语“doceo”,意为“I teach(我教学)”,代表教学是临床医生的重要职责之一。英国医学教育委员会2006年在其发布的医学教育规范中指出,所有医生均应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医生必须具备基本的技能、态度和教师胜任力。可见从古至今,无论何种文化背景,临床医学教师都是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直接影响医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的关键性因素。优秀的临床医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胜任力,对教学工作的培训也需围绕教师胜任力进行。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体系是医学教育进步、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胜任力的相关概念在不断更新,并兼顾地域差异、组织文化和时代特点等,需实现在医学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背景下的迭代更新。
现代医学教育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实施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这是否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和价值有所削弱?事实上,伴随时代变迁、学习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师更需要武装新理念、学习新技能、具备与时俱进的胜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愈发突显。临床医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
促使临床医生主动承担教学工作的原因很多,如医生具有培养医学接班人的责任感、教学工作带来内在满足感、教学活动可辅助自身知识的与时俱进和不断提高、学生的成长进步可带给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学生建立长期正向的职业联系,均可增加临床医生的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尽管参与临床医学教育具有上述正面意义,但临床医学教师往往同时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包括:①高负荷临床工作、临床或基础研究工作以及所承担的管理工作等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②每个医院的教学文化和环境不同,影响医生对教学工作的态度;③医学教育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医学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④医学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职业,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科学,对临床医学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
临床医学教师通常需要兼顾医、教、研、管等多方面工作,只有非常少数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在很多单位,教学工作未能受到重视和认可,特别是职称晋升、绩效激励机制仅仅强调科研产出及医疗工作等内容,严重影响了医生从事教学工作的热情,迫使医生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远逊于科研和医疗工作。更有甚者认为不精于临床、科研工作的医生才去从事教学,这种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认知严重阻碍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创建重视教学的文化和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教学工作进行鼓励是医学院及医院管理层面的重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优秀的医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医疗工作的精进有助于促进教学,特别是提高教学中的权威性并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从事科研工作的临床医学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注入更多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伴随医学教育的革新,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替代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这些对临床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以PBL为例:教师对小组学习的组织和辅助技巧、教师对教案的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均需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力求全面、客观。教师的能力、专业水平和投入程度将直接决定医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满足上述医学教育革新的需求,需要对临床医学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师资培训,培养具有教学热情、掌握先进教学理论与方法、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的优秀临床教师。医学教育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并非单纯实践,应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学习。
胜任力概念源于管理学,相对公认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潘瑟(Spencer)与麦克利兰提出的概念,即胜任力是区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的个体深层次特征,由知识、技能、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等内容组成。临床医学教师的胜任力不只限于授课这项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沟通、知识、价值观和反思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内容。胜任力是可通过学习和培训实现提升的,我国学者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系统梳理和总结了2005年1月至2020年3月间国内有关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此期间研究数量从无到有,不断上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模型构建,临床教师胜任力的实际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等。但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且缺乏后续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因此,我国目前关于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的框架。
首先,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为医学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导,帮助教师明确医学教育所要求的特定能力;其次,为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教师发展计划、师资培训项目的概念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意见;再次,还可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审核评估内容以及评估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最后,还可作为医学教育研究的工具。
优秀的临床医生并不能自然成为优秀的临床医学教师,仅仅掌握疾病或患者照护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临床医学教师需要具备系统性讲授知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等能力,在当前临床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胜任力框架的搭建可辅助教育机构改进培训项目、指导临床医学教师深入思考,以更加集中和精确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提供反馈和评估,从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时间、经费等各项资源充分供给的背景下,完善的胜任力框架可以协助从国家到机构各个层面确定资源分配的优先顺序,帮助医学教育管理者尽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而以不同的方式激励教师。
国内外均有关于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从研究方法学以及研究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以下几项研究值得深入学习。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斯里尼瓦桑(Srinivasan)医生等组织美国和加拿大医学教育专家遵循德尔菲法则,提出六项临床教育者的核心胜任力,包括:①医学知识;②以学习者为中心;③人际沟通技能;④专业精神和榜样;⑤基于实践的反思;⑥基于体系的实践。2015年,德国医学院个人和组织发展委员会在德国发布包含六个维度21项胜任力条目的医学教师胜任力框架,六个维度内容与2011年斯里尼瓦桑医生等的研究相近,包括:医学教育行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社交和沟通能力、榜样和专业精神、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推进、体系相关的教与学。在每一维度中分别扩展了不同的条目。2018年,英国医学教育家罗纳德·哈登(Ronald Harden)和帕特·利莱(Pat Lilley)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医学教师的八种角色》( The eight roles of the medical teacher )中阐述了医学教师的不同角色:知识的提供者和教练、学习辅助者和导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者、评价者和诊断者、榜样、管理者和领导者、学者和研究者、专业领域专家。胜任力与角色的内涵既有重叠,也有所不同,每一类角色对应与其需求相适应的胜任力,胜任力紧密围绕作为不同角色的主体。斯里尼瓦桑医生等针对不同的角色,还补充提出适合特殊岗位(角色)的胜任力内容,即项目设计和实施能力、评估和学术奖励能力、领导力和导师胜任力。
国内也有针对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2010年梁茜等发表了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体系。通过分析40位某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的行为访谈,建立包含20项胜任力因子、6组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的模型。与国外体系的建立方法有所不同,该模型来源于访谈资料的编码和分析,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德尔菲法,但也在国内教育研究领域中率先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表2-4中列出该模型的族名称和胜任力因子。
表2-4 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胜任力模型
续 表
我国尚无共识性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框架,借鉴国外相关的报道,临床教师胜任力可分为适用于全部临床医学教师的基础核心胜任力、针对不同教学相关角色的特殊核心胜任力。
1.基础核心胜任力 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项:医学知识、以学习者为中心、人际沟通技能、专业精神和榜样、基于实践的反思、基于体系的实践,每一项的定义和所包含内容详见表2-5所示。
表2-5 临床医学教师基础核心胜任力框架
续 表
2.特殊核心胜任力 在上述临床医学教师基础核心胜任力之上,对于担任教学管理工作的临床医学教师如学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人、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担任研究生导师还需具有与承担角色相匹配的特殊核心胜任力。特殊核心胜任力包括项目设计和实施能力、评估和学术奖励能力、领导力和导师胜任力,具体内容见表2-6所示。
表2-6 临床医学教师特殊核心胜任力
续 表
本节详细阐述了临床医学教师的定义和价值、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具备的基础核心胜任力和特殊核心胜任力。围绕教师胜任力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开展师资培训、进行人才评价、参与教研项目,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改革,需先从具备胜任力的师资力量培养入手。建立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共识框架应作为目前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李 玥)
[1]肯尼思·卡尔曼.卡尔曼医学教育史:昨日、今日和明日学识传承[M].管远志,潘慧,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2]周鸿艳.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简史[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
[3]段丽萍,汪玲.北美国家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69-73.
[4]姜众,陈雄鹰,钱湘,等.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7,1(1):71-76.
[5]刘瑞梓,鲁映青.论21世纪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36-39.
[6]罗伊·波特.剑桥插图医学史[M].张大庆,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7]福梅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M].闫海英,蒋育红,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8]鲍尔斯.中国宫殿里的西方医学[M].蒋育红,张麟,吴东,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9]玛丽·布朗·布洛克.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M].张力军,魏柯玲,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10]玛丽·布朗·布洛克.油王:洛克菲勒在中国[M].韩邦凯,魏柯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北京文史资料委员会.话说老协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2]赵玉沛,姜玉新,张抒扬,等.中国现代医院史话·北京协和医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13]McGaghie W C,Miller G E,Sajid A W,et al.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78.
[14]Harden R M,Crosby J R,Davis M H,et al.AMEE Guide No.14:Outcome-based education:Part 5-From competency to meta-competency:a model for the specification of learning outcomes[J].Med Teach,1999,21(6):546-552.
[15]Kohn L T,Corrigan J,Donaldson M S.To err is human: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16]Leach D C.Changing education to improve patient care[J].Qual Health Care,2001,10(Suppl 2):i54-i58.
[17]General Medical Council.Tomorrow’s doctors:Recommendations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M].London:General Medical Council,2003.
[18]Holmboe E S,Rodak W,Mills G,et al.Outcomes-based evaluation in resident education:creating systems and structured portfolios[J].Am J Med,2006,119(8):708-714.
[19]General Medical Council.Tomorrow’s Doctors-Outcomes and standards for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M].London:General Medical Council,2009.
[20]Green M L,Aagaard E M,Caverzagie K J,et al.Charting the road to competence:devel opmental milestones for internal medicine residency training[J].J Grad Med Educ,2009,1(1):5-20.
[21]Frank J R,Snell L S,Cate O T,et al.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theory to practice[J].Med Teach,2010,32(8):638-645.
[22]Iobst W F,Sherbino J,Cate O T,et al.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in postgradu ate medical education[J].Med Teach,2010,32(8):651-656.
[23]Nasca T J,Philibert I,Brigham T,et al.The next GME accreditation system--rationale and benefits[J].N Engl J Med,2012,366(11):1051-1056.
[24]Holmboe E S,Call S,Ficalora R D.Milestones and 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in Internal Medicine[J].JAMA Intern Med,2016,176(11):1601-1602.
[25]Holmboe E S.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Ghost of Kuhn:Reflections on the Messy and Meaningful Work of Transformation[J].Acad Med,2018,93(3):350353.
[26]Edgar L,Roberts S,Holmboe E.Milestones 2.0:A Step Forward[J].J Grad Med Educ,2018,10(3):367-369.
[27]Tekian A,Ten C O,Holmboe E,et al.Entrustment decisions: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J].Med Teach,2020,42(6):698-704.
[28]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1):17-23.
[29]Budden C R,Svechnikova K,White J.Why do surgeons teach?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motivation in excellent surgical educators[J].Med Teach,2017,39(2):188-194.
[30]Spencer L M,McClelland D C,Spencer S M.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M].Boston:Hay McBer Research Press,1994:85-90.
[31]Srinivasan M,Li S T,Meyers F J,et al.“Teaching as a competency”:Competencies for medical educators[J].Acad Med,2011,86(10):1211-1220.
[32]Görlitz A,Ebert T,Bauer D,et al.Core competencies for medical teachers(KLM)-A position paper of the GMA Committee on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J].GMS Z Med Ausbild.2015,32(2):Doc23.
[33]李庆林,张进,张淑娥,等.临床教师胜任力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4):314-317.
[34]梁茜,吴永平.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胜任力因子的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693-696.
[35]李玥,张丁丁,佟元任,等.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导师胜任力评价量表的汉化和信效度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5):47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