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生命奥秘片刻不歇的解码与苦寻,医院是承载生死之间徘徊的希望与仁爱,媒体是民意的守望者与把关人,舆论是历史的雕刻板与手术刀。而舆论也受经济基础、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能隐藏着偏见和无知,可能面临着被塑造、被打磨的风险。曾几何时,医院在危机捆绑中艰难前行,爱医者爱之弥深,而伤医者伤之弥痛。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往医院应对危机时的束手无策。众所周知,危机事件一旦把医院推到聚光灯下,便会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政府处理的痛点、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危机事件一旦处置不当,医院声誉便会深受打击,同时对大众健康的引导与救治也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正是一度被媒体评价为“紧张”的医患关系状态,警醒我们不断加强行业内外及媒体沟通,并把这种警醒转化为危机媒体沟通的进步阶梯,把与媒体的有效沟通贯穿于医院危机管理的始终。
本书从危机应对与新闻发布的六个重要环节入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沟通应对原则、策略和方法及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本书力求结合传播学原理,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例如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完整预案、如何建立发言人制度、怎样认识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认知影响因素有哪些等,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危机应对、新闻发布提供借鉴。
全书包括新闻发布、危机应对等各类案例35个,其中源自医院一线、拿来能用的“经验仓”17条,实用小贴士11项,国际经验“他山石”8条。本书选用了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福建、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卫生健康委相关案例。
感谢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书记、主任李长宁和纪委书记胡洪波的支持,中心宋军副主任对本书框架的建议。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原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发轫系统内卫生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拨冗通读初稿并给予肯定。感谢《健康报》社长、原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在其指导下共同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积累经验。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宣传司司长、发言人宋树立在工作中给予的指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曼丽教授“非典”以来对卫生新闻宣传工作持续关注并给本书中肯建议。
感谢世界卫生组织风险沟通顾问Peter Sandman、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历任新闻官Roy Wadia、陈尉云、于海伦等。
感谢多年来媒体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与报道、记者朋友们的协作。文中引用诸多报道未及一一署名,在此一并致谢。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媒体沟通的底线恒久不变,那就是医者仁心、坦诚透明。
愿医者、记者、患者,互爱互谅,沟通无疆。
编者
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