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是导致人类残疾和死亡的的第一位原因,超过了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因此,近年来该病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的关注。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有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动脉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等;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
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不断涌现,临床医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相关的循证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198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发表了第1版《抗栓与溶栓指南》,在随后的30多年间,该指南每3~4年更新一次;2012年2月初,在ACCP《抗栓及溶栓治疗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第8版)的基础上,ACCP第9版《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临床实践指南》发表,增加了血栓防治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2016年1月,ACCP再次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第10版)的推荐意见。2019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呼吸学会(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ERS)也对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进行了更新,涉及肺血栓栓塞症、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房颤动等诸多领域。2019—2020年,美国血液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ASH)再次修订了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推荐意见。2021—2022年,ESC、ERS、ACCP等学术机构进一步更新了指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随访和管理、VTE及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围手术期管理等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阐述。上述系列指南对指导血栓性疾病的临床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各学科专家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高度重视,2018年10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批准的“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旨在推动我国整体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水平的提升,减少致死性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200家医疗机构报名参与项目,覆盖我国30个省份。同时在临床研究及实践中也取得了系列成果,诸多学科制定了本专业相关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临床医生在血栓栓塞性疾病临床诊疗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在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识别、早期预警、疾病求因、长期用药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各个器官和系统,风险诱因互相叠加、交互影响、互为因果且错综复杂,往往使疾病过程和治疗效果多样化,临床医生在平衡患者获益和风险时面临诸多挑战。目前,VTE仍是医院内患者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制定一个综合性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风险防范意识、诊疗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提高临床干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由王辰院士、高润霖院士、邱贵兴院士倡议并主编的一部多学科指南性专著,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发起,在全国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及相关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努力下撰稿完成。从2015年4月启动,到2022年底正式出版,历时7年多,经过近30场专家讨论会,上百次反复修改,不断引入新的参考文献,使得内容不断完善。在指南制定过程中,有来自27个临床学科的255位专家参与,其中包括7位院士以及30多位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侯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指南》于2018年9月以论文形式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本书为《指南》的完整版,其制定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关于临床指南制定的方法及流程,全书有五篇十四章,共61万字。指南制定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的循证医学观念,包括依靠高质量的系统综述,基于个体化研究和大量证据的标准化质量评价体系,将证据转换为推荐意见的清晰过程,避免经济和专业化利益冲突的管理策略,以及广泛的专家审阅程序等。证据质量和推荐级别的评判标准基于“推荐、评价、发展和评估分级”(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组提出的方法。《指南》根据不同的临床问题分章节进行撰写,专家组针对每个临床问题和符合条件的研究都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包括人群、干预、比较、结局(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and outcome,PICO)等。专家组和独立的循证医学实践中心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查询和证据评价,如果资源和证据充分,专家组会编制出标准化的表格,以清晰透明的方式来描述证据的质量和关键结果。在指南制定过程中,专家组借鉴了欧美最新血栓防治指南制定的推荐意见,充分体现了近年来血栓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应该提出的是,《指南》的推荐意见综合了截至目前系统性研究的文献综述意见。出版指南是为了提供一般性的信息,并不能够替代专业的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临床诊疗意见。因为在《指南》出版时仍然有最新的研究结果发表,或《指南》的证据受到原始研究的质量和方法学的影响。另外,受限于我国当前该领域的实际研究水平,《指南》中关于我国的研究证据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由于专家来自于多个学科,意见完全归纳整理不易,错误或纰漏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批评斧正。
应该说,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取得很大进展,但与国际上相关领域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较,国内仍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今后《指南》的更新中会持续补充更多的基于国人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推动我国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发展。相信本《指南》的出版及推广也一定能进一步提高我国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的整体水平,促进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进而造福于广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
王 辰 高润霖 邱贵兴
2022年11月20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