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的发展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显著。顶层的国家战略与法规政策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国民支付能力的跃迁给医药产业带来增长空间。在人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伴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与信息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医药产业正在迎来巨大变革。
从追量到求质,从仿制到创制,“十三五”期间,中国医药产业迈入改革加速期,政策改革持续深化,支付能力显著提升,用药需求逐渐变化,产业供给愈加多元,医药产业经历巨大变局。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站上新的历史高度。在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持下,中国医药产业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一方面,在《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的指引下,临床试验管理、上市审评审批等相关改革举措密集发布,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转化实施其指导原则,建立施行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认可境外临床试验数据,一系列创新资源协同政策逐步落地。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顶层监管法规相继制修订完成,将前期改革成果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巩固,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以下简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稳步推进,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深化改革,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愈加健全。
国民健康支付能力的跃迁和用药需求的转变为中国医药产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等事件强化民众对健康的关注与重视,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水平逐年上升,2020年达1843元,同时,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也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达8.7%。人口结构的改变加速慢病治疗药物需求释放,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与疾病预防理念的建立,带动保健用药和预防用药增加,伴随基因检测等诊断技术的进步,个性化用药市场将进一步发力。
与此同时,在多重科技赋能下,中国医药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CRISPR技术使基因的定向剪切、编辑变得容易和高效,合成生物学使利用生物网络高效合成目标化合物的设想成为可能,mRNA技术使执行生物网络任务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这些技术在医药产业中展现巨大的应用前景。肿瘤免疫、细胞/基因治疗、数字疗法等精准医疗为众多疑难杂症带来救治希望,数字化技术、连续制造、3D打印等智能生产技术助力药品生产质量和效率双维度提升,而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突破了医药产业发展的空间与时效限制。
大变局中,中国医药产业迎来蜕变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