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睢素利教授牵头主编《中国影响性涉医案件法律与伦理评析(二)》,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医疗是民生大计,涉及每个人的健康福祉和切身利益,是党和国家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要崇尚法治,以良法的规范运行保护人民权益,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同时,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良好的医疗环境也需要伦理治理的加持。本书从法律和伦理视角评析医疗健康领域社会关注度高的影响性案件,内容关系医疗这一民生大计和法治社会的良法善治,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新兴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型社会关系,同时法治社会发展进程中患者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医疗健康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和新型的诉讼案件,不仅涉及法律问题,同时也交织着伦理和社会问题,引发公众热议和持续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医疗卫生关系到民生福祉,司法裁判要妥善解决医疗活动中的矛盾冲突和达至良好的社会效果,就不仅要实现个案的定分止争,还要立足通过个案的裁判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同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与公正。
医乃仁术,医疗实践就是行仁医、施仁术、树仁德的实践,医疗活动不仅是医学技术的应用,也是科学济人道和医学人文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实现。这意味着想要有效预防和解决医疗领域的利益冲突和纠纷,除法律规范调整的视角外,还需纳入对法律精神和法律背后蕴涵的价值理念的理解,本书正契合了这一点。
本书所收集的案例涵盖了诸多当下甚至未来需要人们关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这些问题从时空跨度看,从人类基因、精卵、胚胎,到生命孕育、出生、未成年、成年直至死亡和死亡后;从社会角度看,立足医疗法律和医学伦理前沿热点问题,涵盖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延伸至人类共同利益;从个体角度看,关注个人在生老病死过程中的相关权益,包括生育需求、亲子关系、医疗急救、医师权益、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等,既考虑到医疗法律的权威与强制性,又看到个人和特殊群体的现实困难与需求。选取的案例具有行业代表性,引发法律学者、伦理学者、医生群体、患者群体、医学生乃至全社会对医疗法律和伦理的深入思考。例如,书中的基因编辑婴儿、北京市首例冷冻胚胎移植、单身女性冻卵、代孕亲子关系等案件,通过对案件所涉问题的多维度评析,在看到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应理性地认识到可能的潜在风险,以及对现有社会关系的冲击和对人类整体长远利益的威胁。另外,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和医生劝阻老年人电梯内吸烟案的审判很好地诠释了公序良俗原则和社会公共利益在司法裁判中的体现。公正的裁判为社会树立了行为规则,在司法裁判中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倡导和鼓励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引领良好社会风尚,以案释法,以案弘道,在纠纷的解决中充分体现社会公正。
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医学事业发展基石的医学教育应不断完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书选取具有社会影响性的案例,基于医疗实践展开法律与伦理分析,有事实,有理论,可用于医事法学和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利用案例讲法理说事理,将有助于培育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思维,使医学生知法明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目前正是我国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关键时期,在健康中国、科技强国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下,越来越多的医疗新技术也在不断地被研发应用,涉及的新型社会关系和权益冲突也有待研究和解决。睢素利教授一直非常关注医学技术引发的新问题,在主编出版了《中国影响性涉医案件法律与伦理评析》后,持续关注和不断研究,如今《中国影响性涉医案件法律与伦理评析(二)》也即将付梓出版。希望本书的广大读者能够多视角了解医疗法律和医学伦理,关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增加对医疗活动、医患权益和医患关系的理解,更好地强化法治理念和人文情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愿为之作序。
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
兼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