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长寿时代的健康隐忧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身边的长寿老人越来越多了,是的,2021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8.2岁,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等省、直辖市的人均预期寿命更是超过了80岁。未来我国居民的寿命还会进一步延长。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我们已进入长寿时代,生命已不再是短暂的冲刺,而更像马拉松。”但是人长寿了,并不意味着健康了,我们来看看我国老年人健康的两个现状。

一是慢病高发,像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癌症等在老年人中都比较常见。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78%以上)至少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慢病。此外,过去一些不大常见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常见,已跃居单病种死因的第五位。

二是需要照护的老人越来越多。2019年,我国有4400万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郑晓瑛教授团队研究预测,2030年这一群体可能超过7700万。什么叫生活不能自理呢?就是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走动、洗澡这6项活动完全或部分不能自理,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2020年,我国老年男性人均预期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约为10个月,而老年女性更长,约为18个月。

一、寿命在延长,健康却没跟上,问题出在哪里

1.我们的健康素养有待提升

我们很多人对健康仍存在很多误区,在做住院医生时,我常听到患者这样说,“这次住院你们把我全身的病都给好好调调”,把健康寄托于住一段时间医院,用一段时间药,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是把“健康”等同于“治病”,是“以治病为中心”的表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医疗对健康的贡献度仅有8%。还有的老年人痴迷于保健品,把健康的希望全部寄托于保健品,希望买的保健品能有奇效,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健康观。

那健康源于哪里呢?除了与我们的遗传基因、所处的环境是否健康有关之外,其实更多地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日常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睡眠、戒烟限酒等,而且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我们可以改变,努力能够做到的,因此,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积极倡导“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倡预防为主,鼓励普及健康知识理念与健康生活技能,提升我们的健康素养。慢病的防控不在一朝一夕,健康就在我们每天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只有树立主动健康的理念,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健康长寿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2.生活好了,膳食不合理却更加突出

过去30年,我们国家做过几次全国性的营养调查,发现国人餐桌上有两样东西吃得越来越多,一个是肉,一个是油,而蔬菜、薯类、豆类、谷物却吃得越来越少。另外,饮食中盐、油、糖的超量问题也很普遍,这种不合理的膳食与我们过去30年慢病高发的态势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很多病就是吃出来的。

同时也有部分老年人,一味讲求清淡饮食,只吃粗粮、素食,结果导致营养不良、贫血、消瘦、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也是需要纠正的。

小贴士

您饮食中的盐、糖、油超量了吗

盐 每人每天不超过6克,相当于平平地装满一个啤酒瓶盖的盐。

食用油 每人每天不超过25~30克,相当于两勺普通瓷勺子的油。

糖 成年人每人每天的摄入量最好在25克以内,最多不超过50克,喝一瓶市售的含糖饮料,基本就超过了一天的限量。

为了健康,一起加入三减(减盐、减糖、减油)的行动中来吧!

3.体力活动不足

虽然广场舞大妈的身影好像随处可见,但实际情况是体力活动不足的老年人远远多于经常运动的老年人。运动不足也是导致慢病高发的一个主要因素。2000—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不论男女,我国居民的体力活动量都在减少,而且女性减少得更多,相应地看手机、看电脑、看电视等静坐时间却大幅增加。

研究显示,缺乏必要的运动会使寿命减少3~5年,而只要每天坚持走路20分钟,就能使很多人远离癌症、心脏病和脑卒中(中风)导致的过早死亡。当然除走路之外,适当地再做些锻炼力量,提高平衡力、柔韧性的运动,对老年人维护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有帮助。

4.心理、环境等问题凸显

空巢、独居的老人增多,多感孤独、寂寞;有些老人退休后与社会的融合减少,感觉无所事事、不被需要;有些老人因为听力、视力下降等原因,与人交流受限,变得郁郁寡欢,自我封闭;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让不少老年人在“数字鸿沟”面前不知所措,感觉被时代抛弃。此外,还有老人生活居住的环境不适老,过去我们的建筑、装修、设施较少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生活或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凸显,这些心理、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

二、健康到老能实现吗

现在全社会都在积极倡导“健康老龄化”,就是说我们长寿了,仍要保持健康的状态,实现生活能自理,生活有质量。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继续为社会、家庭发光发热,“自己不遭罪,儿女不受累,节约医药费,幸福全社会”,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

钟南山院士86岁仍奋战在抗疫前线;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96岁时还亲自为患者做手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岁时仍在试验田里搞试验;

83岁的王德顺老人,一身肌肉,走在T型台上精神抖擞,作为年龄最大的模特,被誉为“中国最帅大爷”;

刘兴仁老人,83岁登上节目舞台,歌喉一展,同样震撼全场。

我们每个人身边也都能找出这样的例子。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对健康老年人给出了这样的描述。

1.大病没有

没得过癌症、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这些比较严重的大病。

2.小病稳定

可能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问题,但经过调整生活方式及用药,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重等指标都控制达标。

3.智力正常

能适应环境,自我满意或自我评价好。

4.心态健康

乐观积极,心理平衡,人际关系和谐。

5.生活能自理

自己能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走动、洗澡。

6.生活方式良好

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饮食均衡、生活规律。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也指出,健康长寿的核心是高寿+自理能力。不光要活得长,还要活得好、活得快乐。做一名健康的老年人,享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每位老人的共同期盼。

三、长寿时代,有备方能无患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谁都不想要躺在病床上的长寿,都希望活得有质量。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我们都要为延长的晚年生活做好准备。除养老金、保险金等保障性的准备外,还要做好晚年的生活规划,发展兴趣爱好,保持学习心态,掌握健康知识,每天适度运动,多参与社区、党团、老年大学等组织的活动,延长身体的“保质期”。

身体健康是无价宝,“零件很贵,很难再配”。过去我们的眼睛可能使用七十来年,现在要使用八九十年,甚至上百年,是不是需要更加爱护才行。但现在不少人一看手机,就停不下来,看得头晕眼花了,还舍不得放下,如此过度用眼,怎么能指望它能用八九十年呢!到时人还在,眼睛却看不见了,这样的晚景想想都很凄凉。那就请从现在开始,每看20分钟手机或电脑,看看远方、看看绿色、活动活动筋骨或按摩按摩、做做眼保健操,善待自己的眼睛,善待自己的身体。

心脏和血管也是我们人体很容易受损的重要零部件,以每分钟心跳70多次来算,一天心脏要不眠不休地跳动约10万次,多活10年,就要多跳3亿多次。但很多人对损害心脏和血管的事全然不顾,如高血压,血管里的压力高,心脏往出泵血就需要使更大的劲才行,长此以往,心脏就会在高负荷劳动下被“累垮”,出现心力衰竭。要延长心脏和血管的“保质期”,平时就要主动测量自己的血压,知晓并控制好血压,还需要减盐、不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适当活动,“静养心,动养身”,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这些都是保养心脏和血管的实招。

当然,要跑好人生更长的马拉松,还需要我们提前了解哪里是“坡”,哪里有危险。了解通往康寿之路的“拦路虎”,识别自身健康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及早加以预防,防患未然,健康到老。 hIfhQY82fNMJOYH7YIZ7G4rekeXvyG8I+HJSkW00JZGPBUIwRymFFkCQ2m5p3G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