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十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尚不均衡。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和气候格局复杂、生态环境多样,人体生理参数和表型差异显著,迫切需要对其本底数据进行长期获取和积累。为获得我国不同地区多样化人群的基本生理参数数据,摸清国民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分布情况,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牵头,单广良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成员开展的国民基本生理参数和健康状况调查已持续十余年,获得了宝贵的国人基本生理参数和健康相关数据。此外,为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动态变化趋势,探索复杂慢性病病因及危险因素长期暴露的累积健康效应,团队在延续国民健康调查理念基础上开展了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本书对国民健康调查和自然人群队列研究中现场调查各环节的标准化操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旨在为国内外学者,特别是一线科研人员开展人群现场调查提供参考,提升医学研究中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本书内容丰富,描述翔实,力求为医学科研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凡事预则立”,充分的事前准备十分必要。因此,本书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如何进行现场调查的组织和准备工作。第二章和第三章详细描述了现场调查各环节和各项调查指标的规范化操作流程和测量方法。其中,第二章介绍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实现调查对象的筛选和招募,以及如何利用调查对象的生肖信息获取他们的真实年龄。这些设计并非源自想象或参考国际经验,而是我们结合中国国情,在不同地区,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地区调查时所总结出的“本土实践模式”,对于收集真实的健康资料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许多医学相关研究都涉及生物样本的采集,可为后续开展复杂疾病病因探索和健康相关研究提供宝贵资源,其规范化管理十分重要。国民健康调查和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收集了多样化人群的生物样本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化管理措施。因此,本书第四章结合工作组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在调查现场开展生物样本采集和保管的政策要求、采集流程、质控措施和管理要点。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介绍了现场调查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如何做好随访管理,特别强调了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工作组所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有悠久的公共卫生历史。前系主任何观清先生曾以“香肠”为例生动说明研究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他将调查结果比作香肠,香肠里面的肉就是调查数据,肠衣就是统计学处理方法,香肠外表再漂亮,如果里面的肉是变质的,也不是好香肠。因此,我们在国民健康调查和自然人群队列研究中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思想,重视现场调查第一手数据的质量。由此引出本书第七章,系统介绍现场调查的全程质量控制,包括数据采集和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质控工作,以及数据标准化和数据清洗的技术、流程与要求等。
十多年来,已有超过800名基层工作人员参与了现场调查。工作组的老师和同学与当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曾参与现场调查的工作人员、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他们曾在不同岗位中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朱广瑾教授多年来对现场工作的支持、指导和陪伴!课题组张生奎博士、李昂博士,研究生刘启航、林彬彬、席天舒、陆治名、王伟壕、黄海波参与了本书的编校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内容来源于现场实践,也服务于现场实践,期望可以成为广大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著书过程难免存在纰漏,敬请读者予以斧正。
编者
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