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在《性格心理学》中对“性格”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接下来,本书将在第二至六章中对“性格”按类别进行解说,此处稍微谈一下需要大家注意的事项。
第一,阿德勒在《性格心理学》中对性格进行分类是为了将其作为“更好地理解个体相似性的理性手段”(《阿德勒心理学讲义》)。我曾为高中生讲过心理学,一提到心理学很多人会想到性格诊断或者心理测试。
一谈到性格,大多数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似乎像是在听血型或者星座占卜的话题一样。在讲到某种性格类型的时候,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自己熟悉的人,并很快将其性格一一对应起来。当然,也有人会思考自己属于哪种性格类型,试图与某种性格类型对应起来。
但是,每个人都不相同。正如同一棵树上也无法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阿德勒关心的是站在眼前的活生生的“这个人”,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人。
可是,将个体分类这一做法本身就是把人一般化,个体的独特性常常会被忽略掉。并且,一旦将人按照某种类别放在“固定的整理架”上,往往就不想再将其放入“其他架子(分类)”上了。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事先理解,那就是:虽然阿德勒也在《性格心理学》中对性格进行了分类,但却是以个体的独特性为前提,所以它完全不同于血型或者星座占卜。一旦忽视了分类目的,就很容易将个体与类别相对应,从而忽略超出类别的个人独特性、个性。
但是,人也并非时常毫无原则地随机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往往会不断被重复。假如过于强调每次行动中的无原则和自由意志决断的话,个性或人格反而也就无从谈起了。面对某个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较为固定的反应机制和处理模式,这就是性格。
在前面的引用部分,阿德勒使用了“相似性”这个词语。但这并不是指处理一些诸如身体倦怠或者发烧之类的表面症状,而是说去发现有什么隐蔽症状。这就好比是倘若将其看作“癌症”,就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样,不个别性地去看待人的行为,而是用诸如“虚荣心”之类的“相似性”来总括性地去看、去思考。这样的做法有助于理解他人,并且倘若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使改变性格变得容易一些。
第二,必须了解的是,“分类并非最终目标”。如果有必要的话,改变性格才是将性格分类的目标。倘若能够通过为性格分类理解自身性格的话,或许就能够改变性格。
第三,即便是想要改变性格,但如果没有“如何改变”的目标或者规范,也无法改变。说得更清楚一些就是基于“共同体感觉”的性格。至于其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在第七章中将进行详细考察。总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自生存,所以阿德勒思考性格时依据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是否关心他人并希望对他人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