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阿德勒是如何思考性格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本书将展开详细介绍,此处将其要点总结如下。
阿德勒认为“性格并非与生俱来”。假如性格是天生的,那就无法改变。如此一来,无论是教育还是治疗便都没有意义了。因为教育和治疗的前提都是人可以改变。
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并且,这种选择绝不是偶然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对自己具有一定的好处,任何性格都不会被选择。拿前面提到的那位初中生来讲,选择阴郁性格对她来说就具有好处。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是有意识进行的,因此,即使指出其背后的选择目的,多数情况下也会遭到否认甚至是强烈抗拒。
如果性格是自我选择的话,那就可以改变。但是,改变性格并不容易。因为,一旦改变了性格,就很难预料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了。
如果选择开朗的性格,会发生什么呢?或许会积极地与人交往。也可以说为了能够积极地与人交往才选择开朗的性格,但如此一来又会产生新的烦恼。正如阿德勒所说,“一切烦恼皆为人际关系的烦恼”,与人交往就势必会产生某些摩擦,有时还会因为别人说出难听的话而受伤。倘若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想再与任何人交往的人为了不与人打交道就会选择阴郁的性格。如此一来,就可以抱着“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别人怎么会喜欢自己呢”这样的悲观心理拒绝与人相处了。
如上所述,性格是在人际关系中被选择出来的。在家人面前、朋友面前和上司面前,人会有着微妙的甚至是相当大的不同表现,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吧!因此,我们不可以脱离人际关系孤立地去思考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