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近年来,探讨自我的性格特点成为热点,大家会通过微信或者网络上的一些小程序、小调查来探索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并由此开启更成功的职业生涯、更美好的亲密关系或者更好的亲子关系,似乎都与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有关。关于性格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从大五人格、九型人格、MBTI(职业人格评估工具)到色彩性格学,以及在心理健康领域被研究者广泛使用的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16-PF(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GHQ(一般健康问卷)等工具,不一而足。本书以非常不一样的视角对性格进行解读,是读者们探索自我人格特点的宝贵资料。

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入口处,有一句举世皆知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但是,亘古以来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漫长旅程中,性格分类似乎是一条捷径。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揭开了人类大脑之谜,将探索人性最幽微之处的图景作为心理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的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一非常“激进”的观点,并在他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性格分类及其改变的可能性与方法。

阿德勒的《性格心理学》一书,让诸多对自己不满的普罗大众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了解到人生居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在本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攻击型、防御型等不同的性格类型,不仅让读者可以“对号入座”,还对其改善方法进行了论述。其次,作者介绍了不同出生位次也会造成性格不同,这在人格心理学领域是共识。本书也探寻了不同出生位次的性格倾向、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以及自我觉察和改善的可能性。最后,作者介绍了改变性格的要素和对策,并告诉我们要拿出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和决心,去认识并完善自己的性格。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以上内容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实,所谓性格类型论的观点,既包含了生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所谓的“攻击型”,也许包含着强烈的好胜心,而所谓的“防御型”也许是谨慎与仔细的表达模式。情绪不仅具备信号功能,更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我们相信一句话:一个人会被过去影响,但不会被过去决定。人永远都有自我决定的可能性。

本书不仅是那些希望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并勇于改变的心理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之一,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拓展读物和心理学教师的推荐书目。另外,心理咨询师也会因为阅读此书而更好地理解来访者,完成个案概念化的过程。

赵然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企业与社会心理应用研究所所长
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认证督导师 AOd6fx5ZXMAGkrn7BbNln+BiPoFixu3pgREPUWtn5RHhshtIj8fGiwFY4fePec1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