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关于憎恨或敌意

指向不明的“憎恨”

最后谈一下“憎恨”或“敌意”。

憎恨可以指向各个方面。既可能指向眼前的课题,也可能指向单个人、国民或阶级、异性以及人种。

阿德勒的《性格心理学》写于大约一百年前,但其中也清楚地表达了当今存在的问题。身边有想要加害自己的他者存在之时,人就会对这一他者心生憎恨。当然,这种时候,憎恨对象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如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问题,憎恨就会指向特定的人。但是,倘若这种憎恨是指向人种或者某个国家的时候,憎恨对象其实并不明确。

倘若有人对某个国家的人整体怀有恨意,那也许是因为这个人没有私交甚密的该国朋友。有韩国朋友的人或许并不会把自己的这个朋友笼统地看成是韩国这个国家的人或者是归属于韩国的人。无法具体地认识或想象“这个人”“那个人”者往往会抽象地去想象中国人、美国人或者韩国人之类的国民整体,并对其心怀憎恨。

接着上一段引文再来看下面这段话。

我们不要忘记憎恨之情并不总是直线式地明确展露出来,它常常会被蒙上一层面纱,比如可能采取批判性态度之类的更加高尚的形式。

所谓“更加高尚的形式”是指,批判究竟是否高尚暂且不说,当某人批判某人的时候其实是心怀憎恨的。将憎恨之情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就像前文谈到的虚荣心一样,常常会被认为不好。因此这类人就会说“我并不是恨对方,只是要进行批判而已”。

网络上的争论之类的事情不就有很多会演变成这样的例子吗?不是冷静地争论,而是想方设法地批判对方。这种时候,比起说了什么,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谁说的。

“批判”一词的本来意思是互相交谈讨论说了什么、怎么回事,经过讨论思考,如果有问题就去解决。但实际上常常会变成谴责、声讨对方,而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根植于其背后的憎恨之情。

源于自我本位的“敌意”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由“憎恨”分化出来的“敌意”。

敌意这种感情尤其隐蔽,它一般源于行为者对共同体感觉要求的无视,常常会妨碍行为者待人接物。

阿德勒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那就是将盆栽放在容易坠落的窗边。这当然不同于向行人扔盆栽,或许这一行为是“不小心”的。但是,就连这种貌似不小心的行为,阿德勒也非常严肃地指出说,“不可以忽视其背后可能潜藏着与罪犯相同的敌意”“毫无疑问,无意识的敌意行为之中很可能包含着与有意识的敌意行为程度相当的敌意”。

这种态度反映出有些人将自己个人的微小要求看得比他人的幸与不幸更加重要,以致忽视可能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危险。

有人极速驾车造成很多人死伤。当被问到为什么开这么快的时候,他竟然辩解说“因为有非常重要的约会”。阿德勒说:“像这种将自己个人的微小要求看得比他人的幸与不幸更加重要,以致忽视可能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危险的人也是对他人充满敌意的人。”

即使是怀有美好意图的人,在这种状况下很可能也会认为只能顾好个人防卫。但这时候有一点往往被忽略掉了,那就是:这种个人防卫通常会导致再次伤害他人。

在日冕之祸中,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这种时候也只能守护好自己。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加害他人。最近日本出现了“自肃警察”或者“日冕警察”之类的词语,其实,对感染者展示出敌意态度也是阿德勒上述主张的一个例证。

也许怀有美好意图或者不想被感染之类的事情倒也没有错,但一旦“防卫”过当,就可能演变为“敌意”。

有时这种事情会自动发生,集团精神常常会在其中发挥作用,人们会尽力保全自身。

主张必须抵御他国侵略的人或许并不排斥自卫性的战争,认为如果是为了自卫或者正义,也可以允许战争发生。

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也必须冷静地思考一下。明智者当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但很多人甚至都不去思考个人和国家、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区别,直接以国家为单位来理解战争。阿德勒没有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敏感。

本章分析了“攻击型性格”的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都会敌对他者,只关心自己而不顾他人,其本质是这类人具有虚弱和自卑感。为了不被人看穿这一点,往往试图将自己表现得比实际更强大,有时,所有人都会成为其“攻击对象”。 MzjckpCDqUsK+1biBRG9xpO4vYdIikLxDwsM4ZBRfDdKgijUgBVxFT4c5IxQmc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