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虚荣心强烈的性格

何谓虚荣心

首先来谈一下“虚荣心”。感觉“自己虚荣心很强”“是追求虚荣的性格”的人请对照着自己来读一下。

所谓虚荣心,总而言之就是指试图将自己展示得比实际上更好。

在虚荣心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向上的线”。这条线展示出人一般都会感觉自己不完美,继而设定高于实际的大目标,并企图超越他人。

“向上的线”,阿德勒在其他地方将其表述为“优越性追求”,意思就是渴望比别人优越。其背后隐藏的“感觉自己不完美”也表现为“自卑感”。阿德勒虽然认为优越性追求与自卑感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并且一般而言人人都有,但同时也表示那些限定为“个人性”的优越性追求是有问题的。

下面介绍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关于一个上课时用黑板擦投老师的少年的故事。

当老师面朝黑板写字的时候,有一个少年就会从后面向老师投黑板擦。因为屡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校长好几次让其回家反省。但是,这个少年依然没有停止向老师投黑板擦的行为。校长向阿德勒说道:“尽管对其进行了警告并让其回家反省,但他依然不停止向老师投黑板擦的行为。”但是,阿德勒的看法却与此不同,他说:“正因为学校对其向老师投黑板擦这一行为进行警告并令其回家反省,所以他才会继续向老师投黑板擦。”

阿德勒在公开场所对这个少年进行了心理咨询,这在当时受到了极大批判,很多人都认为在众人面前坦白自己的问题实在是太难了。但是,阿德勒指出孩子一旦获得在很多人面前讲话的机会,就会认为在场的人都很看重自己,继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阿德勒跟少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你几岁了?”

“十岁。”

“十岁?十岁的话长得有点小吧?”

这话多少带点儿挑衅意味。听了这话,少年生气地瞪着阿德勒。

“看看我。我作为四十岁的话长得也有点儿小吧?”

众所周知,阿德勒的身材比较短小。阿德勒慎重地选择语言,说出了下面的话。

“矮小的我们必须努力证明自己强大,所以就向老师投黑板擦。是不是这样啊?”

我们可以注意到阿德勒在这里并没有说“矮小的你”。少年低垂着脑袋稍稍耸了一下肩。

“来,看着我!我正在做什么呢?”

阿德勒此时正在用力地踮脚。使劲儿踮脚以让自己看起来高大,然后再放松到原来的站姿。在跟少年这么说的时候,阿德勒重复这个动作好几次。用劲儿踮起脚,再次放松到原来的站姿……

“你知道我这是在做什么吗?”

少年抬头看着阿德勒的脸,阿德勒这么说:

“你想让自己看上去比实际更强大,你就必须比实际更强大。必须向大家和自己证明这一点,必须反抗权威……”

所谓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学校或老师。怎么反抗呢?

“做一些向老师投黑板擦之类的行为。”

这就是虚荣心的一个例子。渴望自己看上去比实际更强大或者试图证明自己很优秀,阿德勒认为这就是虚荣心。

就像前面引用的话一样,当阿德勒说“在虚荣心中可以看到一条‘向上的线’”的时候,其中包含的优越性追求就已经不是人人都有的普遍性的东西了。这里是指那些不满足于“实际”的自己,渴望“超越他人”,就像用力踮起脚以使自己看上去更加高大一样,努力想要获得“成功和优越感”的人。

具有“价值低落感”的人们

再来看一个例子。阿德勒曾在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做过集中讲座。当时他连续讲了四天。事实上,结束了这四天的讲座之后,阿德勒便因心肌梗死去世了,享年67岁。其生命的最后时段是在阿伯丁大学度过的。

那是发生在阿德勒到达阿伯丁之后第一个夜晚的事情。当阿德勒与阿伯丁大学的雷克斯·奈特教授在入住酒店的大厅打过招呼刚刚坐在沙发的时候,一个青年走过来说:

“我知道二位绅士都是心理学家,但我想你们恐怕谁都说不出我是什么人吧?”

这种场景或许很难想象,但我却有过极其相似的经历。一位知道我教心理学的学生走过来说:“老师是教心理学的,您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吗?”

当然,这种事情我不可能知道。并非因为是心理学家或者心理辅导师就能够读懂人的心。那么,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又是什么目的呢?其目的就是贬低对方也就是作为老师的我的价值,以此来相对性地抬高自己的价值。对此,阿德勒认为这类人是“价值低落感”的人。

有虚荣心的人或者明白自己其实不优秀的人,往往会通过贬低对方的价值来相对性地抬高自身的价值并企图以此来获得优越感,阿德勒将其表达为“价值低落感”。

那个学生对我说“能读懂我的心吗”,对此,一旦我回答说“不,我读不懂你的心”,对方就会浮现出略带轻蔑的表情。像这样的事情,我在此前的人生中时有遇到。

阿伯丁的这位青年之所以突然挑衅式地对二位老师说“你们恐怕谁都说不出我是什么人吧”,也是因为其具有“价值低落感”的缘故。

当时,奈特教授非常为难,而阿德勒抬起眼睛注视着那个年轻人说:

“不,我想我能说说你的事情。你的虚荣心非常强吧。”

当对方追问为什么会认为其虚荣心强的时候,阿德勒这么回答:

“来到沙发上坐着的自己并不认识的两个人面前,询问人家怎么看自己,这难道不是虚荣心过强吗?”

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十分在意他人如何看自己。阿德勒立刻便看出这个青年“虚荣心很强”。为何他会想要贬低他人的价值以获取优越感呢?这是因为有虚荣心的人内心隐藏着很强的自卑感。正因为知道自己实际上并不优秀,才想要特别去强调自己优秀。

此外,在职场上也会发生上司训斥部下的事情吧!阿德勒称工作场合为“第一竞技场”,有的上司“渴望脱离第一竞技场在第二战场获得认可”。也就是说,在跟工作并无直接关系的事情上训斥部下,借此贬低部下的价值,相对性地抬高自身的价值。阿德勒指出这是“虚荣心”的表现。

虚荣心很隐蔽

没有人会大大方方地对别人说“我有虚荣心”,一般也不喜欢别人这么说自己。对此,阿德勒说了下面的话。

可以说,人人多少都有一些虚荣心。但是,表露虚荣心无法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人们一般都会将其很好地隐藏起来或者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

此外,阿德勒还说,有时候他不用“虚荣心”这一说法,而是使用诸如“雄心”之类的词语来表达。

我将其翻译为“雄心”,《性格心理学》中用的是德语的“Ehrgeiz”一词,辞典上翻译为“功名心”或者“名誉欲”。阿德勒的表述是:“代替虚荣心或自大之类的词语,使用听上去比较动听的Ehrgeiz一词,以此摆脱不好的印象。”据此,我将其翻译为“雄心”,以便听起来更具肯定性。

倘若说是“野心”,那听起来稍显强烈了。而若说是有“雄心”,听起来也会比较舒服。人们虽不愿承认自己有虚荣心,但说自己有雄心的人或许还是很多的吧。田边圣子有一部小说《盛装褪去》,是一部关于俳人杉田久女的传记小说。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当她说想要上大学的时候,被亲戚朋友说是“虚荣心”。对此,她回答说:“不,不是虚荣心,是进取心”。

杉田久女生于1890年,卒于1946年。她生活的时代比阿德勒稍晚一些,但当时女性上大学还并不多见。

或许会有很多人说,人类的伟大事业若没有雄心就无法达成。但是,阿德勒却认为,“这只是一种错觉,是错误的观点”,并说:“天才般的成就只有在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而在‘天才般的成就’中,虚荣心的影响不会太大。”

因为虚荣心而失去的东西

下面谈一下虚荣心的问题。阿德勒对此是这么说的。

总之,试图获得认可的努力一旦占据优势,精神生活中的紧张就会加剧。

这句话能理解吧。虽然人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好感,但这种试图获得认可的努力一旦占据优势,紧张就会随之加剧。

例如,在人前讲话的时候,倘若一心想着“要好好讲”或“讲得要打动人心”,抑或只想着自己如何才能博得他人的认可,那就会非常紧张。原本只要讲出自己的应有水平就可以了,但一旦想着必须讲好,就会紧张起来,有时候反而讲不出来了。阿德勒接着说了下面的话。

这种紧张会强化人对权力和优越性目标的追求,并进一步促使其付诸行动、奋力达成。这样的人生会十分渴望巨大胜利。

阿德勒说,人一旦企图获得认可,就会以权力和优越性为目标。渴望比别人优越,设定超出实际的远大目标并付诸行动。

但是,真正优秀的人不会去炫耀自己的优秀。多数情况下,只有不自信或者自卑的人才会过度强调自己的优秀。

并且,阿德勒还说了下面的话。

这样的人肯定会丧失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因为他们往往会失去与真实人生的关联,常常拘泥于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是其他人如何看自己之类的问题。行动的自由大大地被这些事情所限制。并且,这些人身上最明显的一个性格特征就是虚荣心。

再回到刚才介绍的那个阿伯丁青年的话题上。阿德勒对这个青年说:“来到沙发上坐着的自己并不认识的两个人面前,询问人家怎么看自己,这难道不是虚荣心过强吗?”

青年问两人能否猜出自己是什么人,其实是非常在意自己在二人心中的印象。抛出这一唐突问题的他或许想要听到“你非常有才能”之类的回答。

像这样,试图保持自己优越性的人倘若只想着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其他人如何看自己的话,最终就会“丧失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关注的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假想的自我。

比如拿工作或学习来说,如果不擅长的话,那也只能是实事求是地从不擅长之处开始努力学习。但是,希望表现得比别人优秀的人却硬要去做超过自己力量的事,并进一步以更高处为目标。倘若仅仅是如此理解的话,听起来似乎倒也是好事,但如此一来,往往容易强行采取一些“不符合事实”“不符合现实”的行为。

关于保持现状好不好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不好,特别是在工作或学习方面更是如此。但是,凡事本应该在充分理解自己有多大力量之后再开始,而若跳过这个本该有的努力认清实际情况的阶段,就像是不用梯子直接登上二楼一样地鲁莽行事的话,那就会陷入一种与现实之间丧失连接点的生活方式。

人在什么时候容易丧失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呢?那就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时候”。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为什么对这样的人很重要呢?因为他们自己无法确信自己是否优秀。或者,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究竟是对是错,无法进行好坏判断。

再来谈谈孩子吧。被批评或表扬着长大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常常无法明白自己行为的价值。因此,我才说“不可以批评孩子,也请停止表扬”。不管其他人是否认可,自己都必须能够判断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被批评或表扬着长大的孩子由于十分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常常无法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有时也会去阻碍孩子未来要走的人生之路。即使孩子拥有强烈的“不上大学”的意向,但父母依然会说当今社会必须上大学之类的话。或者,孩子自己有想要结婚的对象,但有时却会遭到父母的反对。以及,孩子说想要过不结婚的人生,父母却对此大唱反调。像这样,经常被父母评头论足、看着父母脸色、努力想要讨父母欢心的人在无法过自己的人生这一意义上,已经失去了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

一旦忽视了与现实之间的连接,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行动自由”就会受到严重限制。阿德勒说这话的意思通过前面的说明大家应该也能够明白了。“想说的话不能说”或者“该做的事不能做”。本来人们在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之前必须能够独立判断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却根本做不到,以致错失良机。

例如,当电车中有老年人站着的时候,想要让座的话直接让就可以了,但却会想一些多余的事情。也就是诸如“假如我把座位让给这个人,对方会怎么想呢”之类的顾虑。

我的父亲就曾非常生气地说:“自己明明还不是老人,就被人让座。”所以,或许有些人并不愿意别人给自己让座。另外,可能还会顾虑周围人的看法,思忖着“如果让座(不让座),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也许在考虑这些事情的时候,就已经错过了让座机会,比如那个自己想着该不该给其让座的人下了电车。因此,如果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不要顾虑别人怎么看自己,一定要勇敢去做。倘若不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那就会失去行动自由。

不要成为“只知索取的人”

再来看下面这段引用的话。

虚荣心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会变成非常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人比起实际状况更加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继而陷入各种毫无意义的事情或者消耗之中。它还会让人只知道更多地考虑自己而忽视他人,充其量也就是让人在意他人怎么看自己。即使先撇开这些不谈,关键是人很容易因为虚荣心而失去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

这里又写到了“与现实之间的连接点”。

引用文中所说的,“令人陷入各种毫无意义的事情或者消耗之中”这句话大家都明白吧,比如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很优秀。如果实际上并不优秀的话,这样做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但还是要努力表现得很优秀。抑或是,比起真实的幸福,更希望让别人看着自己很幸福,这无疑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实际上过得幸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阿德勒这样讲述虚荣心的危害。

怀有虚荣心的人通常试图将自己失败的责任转嫁到他人身上。自己总是正确的,都是他人不对。但是,在人生中,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办法改善自己的问题,并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比起解决问题,怀有虚荣心的人往往认为唯有证明自己是否正确才重要。说得简单一些的话,吵架的时候就是如此。比起解决目前发生的问题,双方更急于证明哪一方是正确的。

最大的危害就是像引文中所说的那样,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他人。以此来回避问题的解决或者在问题面前迟疑不决。

这样的人在失败的时候恐怕不会道歉。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会认为只要道歉就证明是自己不对,所以绝不会道歉。他们一般会认为“失败不是自己的错,都怪别人”。

抑或是,有的人追溯过去之后认为,“如果自己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或许人生就不会这么惨了”。也有人将自己生活不如意的原因归结到性格方面。像这样,一味活在“可能性”之中,只会进一步失去与现实之间的连接。

一旦拘泥于别人怎么看自己并导致虚荣心膨胀,就会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他人。也就是只知道关心自己。

一旦失去与现实之间的连接,就会忘记人生本应该做的事情和作为一个人此生真正应该留下的东西。

用阿德勒的话说就是,怀有虚荣心的人会成为“索求的人”或“索取的人”。用英语讲就是getter,也就是指那些不知给予而只知索取的人,只知道关心别人给了自己什么。阿德勒说这样的人就是虚荣心强烈的人。

虽然我说过人人多少都有点儿虚荣心,但我们首先得注意一点:无论别人怎么看,自己都不要努力去迎合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坦诚接纳真实的自己。阿德勒建议我们一定要摆脱这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过分拘泥于他人的评价,努力获取他人认可,尽力迎合他人期待。并且,也不可止步不前,而要懂得自己应该做哪些改善,这一点将在第七章详谈。 XNIyP+8DMH3YwCrVZ+CyNaPiRQuaUgWhRGzS2AS25d3y+mIUfgf/S28wwIZmi7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