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体育的落实不能光靠舆论的鼓吹,需要有组织、有系统的规划才能实现。而以近代体育的运动规模、运动场地及竞赛方式来讲,推展体育的重任绝不可能仅凭借个人或单一机构来完成。西方的体育是通过学校而发展的,中国引进的近代体育来自西方,很自然地也将体能训练的工作交给学校。女子体育是在清中期由西方传教士带进中国的,但因为当时受教育的女学生相当有限,传教士也没有积极地推动,所以女子运动只停留在游戏和简单的肢体活动上;直到清末确立新式教育的方针之后,学校的体育教学才有了较明确的政策,并以“体操科”为课程名目。不过,从民初到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统一全国,体育政策仍不断变动、修订,最明显的是,1922年到1928年间,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教育体制的先后改革。例如,学校教育由模仿日本,转变为模仿美国,体操科改称体育科,并扩大体育教学内容,因此,女学生的运动变得多样缤纷。除了普通学校加强女子体育,专门训练女运动员和体育师资的女子体育学校和体育科系也应运而生。既然学校是观察女子体育活动的指标,那么国内拥有最多女子学校的江南地区,如何执行政府的女子体育政策?在发展的过程中,碰触到何种问题?学校的女子体育教育是否呼应了社会舆论?这些问题将在本章讨论。前两节以1928年为分期,观察普通学校的体育教育;第三节则集中探讨体育专门学校的体育教学。为不流于单一论证,在以江南地区的女校为分析重点的前提下,也将对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比较观察,包括男学校和江南地区以外的女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