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申请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象学认识论研究”最终成果中的部分内容。项目成果的一些内容已先行付梓,剩下的现以“西方认识论史”为题出版。
在对许多认识论主题进行研究之后,在尝试进一步深入把握胡塞尔认识论思想时,我希望回顾一下认识论的整个历史。可是,已有哲学史研究中对认识论史虽时有涉及,也有零星的断代史,但都无法令我满意,尤其是中古后期和中世纪的认识论思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我尝试梳理了胡塞尔之前的认识论史。这些工作形成的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呈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约四十位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其中,近代以来的认识论思想涉及得较少。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诧异。这不是因为我有意忽略笛卡尔、贝克莱、休谟、康德的认识论思想,而是因为在我之前的研究著作中已经梳理了他们的认识论思想,之所以对洛克的认识论思想重新做了梳理,是因为我想重新表达自己对它的一些理解。在本书第二部分内容中,我主要论述了胡塞尔的认识论思想。
此外,作为一项认识论历史的研究,还需要阐明一下认识论的定义,我将认识论视为对认识活动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这在我先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探》第一章已专门论述,此不赘言。
本书的书名,虽经反复斟酌,但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所以仍然保持了起初的选择。正副标题指出的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总的思想态度和论述中用来做比较的思想内容。只要书中内容有助于您的思考,请读者们对标题的适配性就不要太纠结。我的设想是,辑录自认为有价值或新意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而非提供一部完整无遗的教科书。后一种工作对我而言很有难度,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作为西方认识论史,本书的布局不是按此题专门设计的,而是由一开始的研究动机和写作顺序决定的。由于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一开始是为现象学认识论而作,历史梳理只是准备工作,所以读者才会看到本书在历史梳理中经常提及胡塞尔的思想。此外,本书的写作是按历史顺序逐次展开的,基于此恰好也形成了从毕泰戈拉到胡塞尔的认识论史。因此,也没有再去精心划分章节,仍按起初的设想分为两部分。希望这不要使素来内心严谨的读者过于恼火,也希望读者有一段愉快的思想之旅。
没有认识论的历史,就不会有认识论的科学。科学研究虽要以主题化的方式进行,但问题的思想历史是其必要的参照。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则可能会将旧观点和旧错误当作新见解,也很难估计新的理论工作的价值所在。我尝试做了一些梳理历史的工作,以满足可能会有的理论需要。本书虽为一部研究型著作,但还是奔着一般著作的向度去书写和修改的,很多内容有所发散,同一内容的批评和阐述往往也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可能更适合素无目的打发闲暇的读者,不适宜想学习理论和掌握思想的人直接使用。此外,我还希望突破知识的专业界限,与更多的人一同探讨心灵宇宙的玄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