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些权威学者的阐发,书法也便如“免检”一般在各类教材上直接被说成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
,是“主要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既然教材都如此说,坚信者也就遍及四方了。
而且,像叶秀山先生这样热爱书法的哲学家也未将哲学的怀疑精神用到“线条”上。他在《书法美学引论》里说:“书法由用笔和结体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结体,是构成文字符号的形状,不是外物的模仿;用笔则是构成这种形状的不同类型的线条的运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还出现了一批擅长书法美学的理论名家,如金学智、陈振濂、邱振中、陈方既、周俊杰、王岳川等等,他们在这个领域上深耕细作,各有一方硕果,可以说是当代书法艺术精神的领航人物,但同时他们也是“线条”观念的坚定捍卫者。无需太多征引,只从如下摘句中,我们即能略窥一二:
中国书法是最典型的线条艺术。它一不靠色彩,二不靠光影,三不靠团块。它的一切,纯粹由线条组成。
书法的基本语汇是线条。
书法,由点而线的运动。
书法艺术给予欣赏者的联想,是抽象线条这“有意味的形式”所能引发主体进入的境界[……]
正是毛笔运行的干湿枯润的线条,使书法成为用文字书写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邱振中先生的理论给了“线条”更多的聚焦。他的代表作《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的第一篇就叫“线的艺术”,其中说:“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惟一手段。”“对线条的感受和认识成为深入书法艺术的必经之途。”
为明确“线条”属性,他又推出了“徒手线”一词:“书法是一种关于徒手线的艺术。”什么是徒手线呢?“徒手线指只用笔,而不用其他辅助工具作出的线条。”
这个重要阐释成功地将书法艺术和尺规作图明朗地区别开了。
徒手线随手可画,形态万千,那书法的徒手线又妙在何处、特殊在哪里呢?作者用他精致而系统的线条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这套理论中,有对现代派绘画理论的认同,有对形式与心理的“异质同构”原理的借鉴,有对“线条的推移”和“线条的内部运动”的区分。在“运动”的维度上,又有“主动空间”和“被动空间”的区分、“线条分割的二维空间”和“用笔所带来的三维空间”的区分。说到“感情运动”,又有“激情”和“情调”的区分……
这些理论在此无需详说,你也无需立刻理解。总之,他的意思是,书法的线条既有近似于抽象画的原理,也有它独特的技法和表现空间。“现代书法艺术家应该成为人类用线条揭示精神世界搏动的‘器官’。”
时至今日,在以上述诸家为梁柱的学术广厦之中生活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实践家。他们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就像在说“书法是悠久的艺术”一样稀松平常,甚至都算不上是种见解。在评价作品、讨论技法时,说“线条的质量”怎样、“线条的质感”如何、“线条”是否有“力度”或“表现力”,也都是文章里和口头上再常见不过的话语。
总而言之,出于某种强烈的求同心理,近现代学者和艺术家热衷于将西方的线条美学嫁接到书法上,并且在推进理论建设时,对西学之仰赖就像潜水者依赖氧气瓶一样。他们作为权威级的文化引领者,其信念又影响了后辈理论家和书法家,这些理论家、书法家又通过大大小小的讲座、课程和文章影响了深深信赖着他们的广大习书者。